• 36阅读
  • 0回复

有力的揭露 辛辣的讥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7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有力的揭露 辛辣的讥讽
西德报纸近几天来纷纷发表评论,揭露和讥讽勃列日涅夫最近对西德《明镜》周刊记者发表的挥舞橄榄枝加大棒的讲话,摘译如下:
勃列日涅夫的乐曲
勃列日涅夫同《明镜》周刊玩的书面问答游戏又一次证明了莫斯科的策略,即吹起和平的曲调,一边流着鳄鱼的眼泪,一边在这曲调上加上下意识的威胁调门,还希望能一点一点蚕食掉西方的地盘。
勃列日涅夫断言,苏军及其装备是防御性的。但入侵阿富汗,持续地威胁波兰,试图对第三世界施加影响,以及潜艇在瑞典海岸搁浅——这些事件说的不是另一种语言吗?
勃列日涅夫的乐曲是要向我们暗示,我们可以通过对北约武器说一个“不”字,而重新证实莫斯科早就答应了的东西,即放弃武力。
但在18个月前SS—20导弹还少得多的时候克里姆林宫曾粗暴地拒绝这种建议。
——《波恩评论报》评论
莫斯科“照镜子”
勃列日涅夫描绘了一幅苏联的对外政策和军事政策的图景,要西方这样来看它:拥护和平、采取守势、始终愿意会谈、从不侵略、不进行威胁、不吓唬人。换言之:勃列日涅夫瞧着镜子,他让镜子来反映克里姆林宫的政策。
勃列日涅夫发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1、使大西洋联盟国家不安定。
2、使联邦共和国脱离美国人。
3、诱使施密特不遵守北约的双重决定。
这些是苏联政策老的、从未达到过的目的,可以说是克里姆林宫的保留节目。以前有些时候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磨刀霍霍、大肆威胁。今天又是抚摸,又是低声细语,并且以“明镜”相照。
——《新莱茵报》评论
莫斯科的逻辑
在勃列日涅夫同《明镜》周刊记者的谈话中,苏联在即将举行的军备谈判问题的立场上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新东西。但是勃列日涅夫的讲话是有启发作用的。他的讲话比莫斯科以往的言论更明确地向西方表明,它(西方)在今后几个月中应估计到会发生什么情况:苏联的宣传机器目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欧洲反对华盛顿上。
勃列日涅夫把逻辑完全颠倒了,他硬说,欧洲受到美国追补军备的威胁,而苏联为了保护欧洲人“追补了军备”。就在对原子武器的不同计算和评价中就可看出谈判本身是多么难。在这种情况下,施密特在勃列日涅夫11月底进行访问时必须特别注意不要那怕是在气氛上对北约的谈判方案有所危及。
——《南德意志报》评论
“善意的”言论背后
对苏联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威慑整个工业化世界,而不是光吓唬德国人,让大西洋彼岸的人们心神安定。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对勃列日涅夫表示感谢,而那个可以使自己没有或是没有部署核武器的国家幸免于核进攻的建议,可以断定是自古以来世界政治中干得最妙的一桩寡廉鲜耻事情。诱饵色香正好,钓者放竿,鱼儿上钩。但这个建议没有许诺有关国家可以幸免于任何战争。人们不知道,一场常规战争在打了数日后就可能变得如此可怕以致有关国家就连对打不打核战争作一考虑的功夫也不会有了。在这里,两个超级大国中有一个是在扮演捕鼠者的角色。在表面看来是善意的政治家言论的背后,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对欧洲小国的那样一种霸道的傲慢。这样做也是在试图先用恫吓的办法来扫平一下欧洲的堡垒前沿阵地。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