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集邮漫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7
第7版()
专栏:

  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集邮漫话
  赵文义
有人说,一本集邮册是一个“小型博物馆”或“小型美术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自从1840年5月6日邮票问世后,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娱乐活动——集邮。集邮能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因而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的喜爱。
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对青少年集邮曾给予过热情的支持。1863年4月21日,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附点邮票给小杜西”,“有多种邮票是两份的。这些可用作交换的。关于意大利、瑞士、挪威和某些德意志的邮票,我可以大量供给”。杜西是马克思的女儿。她不但喜欢读书、游泳、弹琴,而且还喜欢集邮。恩格斯帮助杜西集邮的故事,在国际集邮界传为美谈。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喜欢集邮,象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等,都是国际知名的集邮家。又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任职期间,为了集邮,曾要求美国国务院把所有的外国来信都送到他的办公桌上,以便他挑选他还没有的外国邮票。到他1945年去世时,他已收集到世界各国邮票125万多枚。其中一部分,现在为纽约罗斯福博物馆所收藏,供人们欣赏。此外,美国前总统福特也是集邮家,在他入主白宫时,他的许多珍贵邮票成了白宫的装饰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但喜欢集邮,而且还经常参加国际邮展。
据估计,现在全世界至少有集邮者一亿人,形成一股日益高涨的世界“集邮热”。其中尤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西德、法国、瑞士、奥地利、日本等国最为盛行。据说美国有集邮者2,000万人,几达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们说,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三个本本——《圣经》、家用帐和集邮册。自1932年以来,美国主要报刊都有集邮专栏或集邮版。许多报纸有专门的集邮编辑和记者。美国集邮协会下面设有集邮作家协会。纽约和芝加哥的教育当局还聘请精通集邮的专家,精选有关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的邮票编入教材,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长他们的知识。在澳大利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集邮周”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各地都举行邮展、集邮讲座、放映集邮电影等,集邮活动成为全国的一件盛事。在英、法等国,集邮往往成为鸡尾酒会、家庭舞会等场合引人入胜的话题。
在发展中国家,也有众多的集邮爱好者。如印度、菲律宾、泰国、阿根廷等,近几年都举办过大规模的国际邮展。为了鼓励青少年集邮,巴西集邮中心还为学生出版了两种集邮读物——《邮票,认识巴西和全世界的窗口》和《揭开美好的集邮世界》。
为了以邮票作为媒介,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1926年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总部设在日内瓦,现有会员国54个。在它的赞助下,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大规模的国际邮展,以促进集邮活动在全世界的发展。
我国的集邮活动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但在旧中国,有条件集邮的人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集邮活动有了迅速的发展。朱德、陈毅同志曾热情地参观了1957年在北京举办的邮展。宋庆龄名誉主席去年曾为我国集邮事业题词:“发展集邮,丰富文化生活,传播友谊。”现在,我国的集邮活动正在日益开展,集邮组织在各地相继出现,许多青少年兴致勃勃地参加集邮活动。这对丰富他们的知识和业余文化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集邮,本是一种高尚的普及的业余文化活动,可是,种种歪风邪气也侵蚀着集邮界。有人借此投机倒把,牟取暴利,诈骗钻营,不择手段,这就完全失去了集邮本来的积极意义。而过分沉溺,玩物丧志,当然也是不足取的。关于如何树立良好的集邮风尚,我国著名老作家、集邮家夏衍同志曾经说过:“集邮只能作为业余,不能因集邮而影响工作和学习,也不要见到别人信上的邮票好看,就不告自取;更不能从这儿低价买,在那儿高价卖,从中牟利,这都不是一个集邮者应有的品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