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秋凉诗热——读《秋风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7
第8版()
专栏:

秋凉诗热
——读《秋风曲》
蓝翎
秋雨滴,秋风凉,人们急忙添衣裳。要是有位多愁善感的诗人赶上这季节,他会添油加醋地低吟“那堪风雨助凄凉”,让人更感到身上冷颤颤地起鸡皮疙瘩。可是,我读了一位业余作者朱相如的《秋风曲》(见本报10月17日五版),却象风雨中喝了一杯热酒,身上感到有点暖暖的——当然还没有发晕,也没有醉眼朦胧。
当人们身上感到凉时,最好能来点“雪里送炭”,也最好不要再往脖子里洒凉水或塞雪球。写诗不是闹着玩,要激发出读者的志气和热情来。《秋风曲》里拟人化了的秋风,虽然自谦是“匆匆起于青萍”,可绝不象个暮气佬儿,而是很有气魄,很有自信,很有激情。他要变成能源,“让力量在转化中前进,使生活在前进中丰盈”。他要“煽旺智慧的火星”,吹开“无知者的窗棂”。他要为一切有生气的助一臂之力,更要向一切“懒散者”“进攻”。为了什么?不是“自我表现”,而是“敢于催促腐朽,也敢于孕育新生”。“因为我是科学与东方的儿女,是成长中的新鲜而强大的生命!”这就是诗人的心声,诗的灵魂。“现实和憧憬拉紧了我的神经”。对,只有现实和理想的交织才能把诗人的神经拉紧,才能写出好诗。拉不紧就会断弦,象患“美尼尔氏症”那样失去平衡,晕头转向,东倒西歪,或者要人扶,或者自己扶着墙,否则就会倒下来,那可算不得“崛起”。
“崛起”自有其真意。泰山崛地而起,千万年巍然不动,它地下的根基要比露出地面的更宽广坚实,那才是真崛起。中国玩“起火”已经千百年,一冒烟就上去,但很快也就倒转头下来了,从来没有人称之为“崛起”。墙头芦苇,想“崛起”也办不到。与其赶时髦的倒栽葱,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用“现实和憧憬拉紧了”诗人的“神经”。所以,同“崛起”的诗比较,我喜欢《秋风曲》。它清晰、透亮、明朗,象秋天的晴空,不故弄玄虚,毫不朦胧。
作者是山东烟台五金厂的青年,小工厂,无名的业余作者。但他的诗并不小,含蓄、凝练,能看到字面上的,还可以联想到字面以外更丰富的“现实和憧憬”。“人人都说家乡好”,敝家乡也是山东,但从不认识作者,也不想把他抬成突然“崛起”的老乡以沾光,只是第一次读他的诗,觉得这支《秋风曲》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证明了烟台不仅出苹果,出葡萄酒,出名厨师,也能出诗人。我相信作者的话是诚实的:“我并不成熟”,因此,更要不断“学习和追求”。谦虚是智慧的硕果,狂妄是无知的外壳,我也相信他比我更懂得这一点,不仅对写诗是如此。
秋凉诗热,乐乎哉,于是信笔写下这点感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