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给孩子们讲鲁迅的故事——读《少年鲁迅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7
第8版()
专栏:

  给孩子们讲鲁迅的故事
——读《少年鲁迅的故事》
徐斯年
淡黄中略含茶褐的封面,纯用紫色勾勒着一幅“水乡月夜社戏图”,素雅而大方。这是新蕾出版社最近发行的何启治编著的《少年鲁迅的故事》。
这是一本重视真实性和科学性的书。20个故事,基本按时间和生平事迹的顺序进行构思。写作的依据,以鲁迅《朝花夕拾》及有关杂文、小说为主,同时综合运用了其他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作者对素材作过精心的剪裁、集中,进行了“再创作”。如《第一个师父》一章,主要根据鲁迅原作《我的第一个师父》,但又写进了土谷祠里的游民、咸亨店中的酒客、东昌坊口的摊贩,以至绍兴城内的豪姓大族。这就不仅向读者介绍了长庆寺的主持和尚“龙师父”,而且也介绍了从各个不同角度教会少年鲁迅认识社会和人生的其他“师父”。第七章《一次扫兴的远行》显然取材于原作《五猖会》,但又揉合了《我的种痘》、《琐记》、散文诗《好的故事》以及其他有关著作中的材料。作者也虚构,但决不杜撰;也铺染,但只肯在人物心理及场景的描绘等方面驰骋想象力。从“文学性”上要求,有的地方也许给人以“没有完全宕开笔墨”的印象,然而这里又恰恰表现了作者对少年读者负责,不肯为了“故事”而“牺牲”鲁迅的苦心。
郭沫若说过:“儿童文学中本寓有教训的意义,但要象藏在白雪里面的一些刺手的草芽,决不能象一些张牙舞爪的狮子。”(《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少年鲁迅的故事》里没有什么“张牙舞爪”的教训,只是娓娓动听地给小读者讲述着一个伟大作家的童年:鲁迅小的时候,曾经打熬精神,希望一睹“老鼠成亲的仪仗”;又曾朝思暮想,盼着得到一头睡在笔筒里的“墨猴”。他喜欢捉蟋蟀、捕鸟雀、看赛会、描画图;爱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庆叔编竹器,跟阿发他们摇白篷船,向玉田叔公学种花。因为拔何首乌,弄坏过百草园的泥墙;由于馋桑椹,偷攀过邻家的桑枝。他爱动、好奇、喜欢幻想、迷恋大自然,有着一般儿童共有的天性。但是,作者笔下的少年鲁迅,又有着喜读书、善思索、阅世较早、“为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个性特征。“子曰”“诗云”的封建教育没有桎梏住他的天性发展,而是激发了他的叛逆精神。家庭的变故使他过早地体味到人世炎凉,促成他下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决心,——不管所遇到的是“魔鬼”还是“畜牲”。全书的文笔在第十三章《变故》以后风格一变,使读者感到少年鲁迅确实成熟了,仿佛自己也跟他一起,在探索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道路。传记文学的关键在于写人,我以为这本小册子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给孩子们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注重通俗。《少年鲁迅的故事》在知识性、通俗性方面也下了功夫。作者讲到绍兴、南京,不忘叙述这些古城的地理状况,历史沿革;写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不仅具体介绍它们的性质,而且描绘了校舍的格局;谈鲁迅祖父的事迹,又特地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何谓“翰林院”,什么叫“庶吉士”……。为了多给少年读者一些切实的史地人文、风土人情的知识,作者曾经颇费斟酌地考虑:哪地方应加注释,哪些地方可以不加;为了查明一项材料,讲清一种名物,又不止一次地翻阅各种书刊,并作过实地调查。这说明作者确实花费了心血。我想,这心血定会得到应有的报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