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印度尼西亚争取大米自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8
第7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争取大米自给
  秦兴大
印度尼西亚人民的主要食粮是大米。十多年来,尽管稻米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1%,但消费增长更快,每年达4.9%,其中2.7%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因此年年缺粮。为了满足国内对大米的需求,印度尼西亚政府一手抓供应,一手抓生产。在保证市场供应方面,主要依靠大量进口大米,1979年以前,几乎是年年增加进口量,最高曾达250多万吨,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适当提高大米与其它粮食的销售比例,使老百姓多吃些面粉和杂粮,以减少大米消费,又用加强大米储备并给予销售补贴的办法控制米价,以免由于米价暴涨引起混乱。
印度尼西亚政府认为,解决大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加紧发展生产,以实现大米自给。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1979—1984)把实现大米自给列为主要目标,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扩大种植面积。据统计,1 968年稻田面积有802万公顷,1980年达到900万公顷,增加12.2%。
“三五”计划期间还打算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垦40万公顷土地,计划生产12万吨稻米。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重视推广科学种田,提倡使用良种。据报道,有的水稻良种抗病早熟,一年三收;有的旱稻品种一季增产18%。再就是,大力发展化肥生产。1969年尿素和氨肥分别为84万吨和2,300吨,1980年猛增到220万吨和15万吨,另有磷肥428吨。初步满足国内需要,尚有少量出口。另一项措施是兴修水利,所需经费除政府财政拨款外,外国援助,特别是世界银行提供的援助贷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投向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推行上述措施,政府给予大量财政支持。1970年至1980年,仅为“普遍指导耕作”计划,政府就提供贷款4,485亿盾(约合10亿美元)。为了控制化肥销售价格,政府所给的财政补贴仅1980至1981年度即达2.36亿美元,本年度将增加一倍。
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努力收到了相当大的效果。据农业部估计,稻谷总产量1980年比1965年差不多翻了一番。特别是近两年,由于风调雨顺,稻米获得了空前大丰收,1980年产2,020万吨,大大超过原定的1,870万吨指标,比1 979年增长13.3%。今年估计将达2,160万吨,相当于“三五”计划最后一年的计划指标。
印度尼西亚国内对大米自给问题也存在争论。有人对目前大米增产势头能保持多久抱怀疑态度,有人认为由于有大量石油外汇,进口大米比在国内花很大力量生产大米来得合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