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批判”小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9
第5版()
专栏:

  “批判”小论
林夫
现在,一谈起“批判”,人们往往联想起老虎,所谓谈“批判”而色变。其实,“批判”倒有点儿象吃螃蟹。秋蟹上市,买几个壮实的,弃壳食肉,这不正是一种“批判”么?
“批判”原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就字论义,“批”字,左“手”右“比”;“判”字,左“半”右“刀”。合起来看,无非是拿东西来比较一下,在比较中作一番分析解剖。当然,这种“拆字法”并非按照“六书”原意,却也不无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批判”人人都在做,人人都会做,人人又都必须做。吃螃蟹只是一例罢了。
吃螃蟹当然只是一种初级的、简单的“批判”。然而,今天看来是极简单、极平常的事,在未被认识之前却是极不简单、极不平常的。而且,初级的、简单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高级的、复杂的事物的萌芽。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正是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平凡、最常见的商品入手的吗?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该是高级的、复杂的批判了吧!后人说此项批判是摒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外壳”,吸取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可见,弃壳食肉一类初级的、简单的批判同高级的、复杂的批判,基本道理确是相通的。毛泽东同志也用人体胃肠消化运动来说明批判古代和外域文化的原理,提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马克思主义方针。
用哲学术语来表达,所谓“批判”也可说是“扬弃”。扬弃者,有“扬”有“弃”也,即抛弃其不正确、不合理的部分,保留其正确的、合理的部分,并加以发扬、发展和提高。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扬弃”就是“既被克服又被保存”。因此,对于创造历史的主人来说,批判不仅毫不可怕,而且是我们从事伟大事业所必需,正象我们的生活需要空气和阳光一样。
如此大好事,为何人们会闻“批判”而色变?原因是在不远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一批“肉壳不分”的“醉鬼”,弄得人们胆颤心惊。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个自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个派中有个著名诗人叫基里洛夫,写过一首题为《我们》的诗,其中就说:
  “我们狂热,我们好斗,
我们如狂似醉。
  让人们对我们叫喊:
  ‘你们是刽子手,你们扼杀美!’
为我们的明天——我们要把拉斐尔烧成灰,
把博物馆统统捣毁,
把艺术之花踩得粉碎。”
比起我国的那些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派”来,当年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可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们不过是叫嚣一阵,立即遭到列宁的痛斥,不久就销声匿迹了,而林彪、江青一伙鬼蜮则是真刀真枪,在神州大地上横冲直撞达十年之久!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阻力,坚决地拨乱反正,六中全会又对“文化大革命”做了正确的历史结论,分清了是非,标志着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已经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如果看不到这个深刻的历史变化,那是思想落后于实际。但另一方面,正如胡耀邦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拨乱反正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各方面的工作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面,那也不是正视现实的态度。而“人们既不愿自我批评,也不敢开展批评”这种现象,正是存在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只要到下边走一走,听一听,就会深切感到党中央对问题的分析是全面的,中央领导同志是深知民情的。“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后果确实还到处存在。现在还有一些同志闻“批判”而色变,其源盖出于此。
那末,可否因此而放弃批判以至废弃使用“批判”二字以安民心呢?不必。也不可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句话是真理。列宁就称赞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而且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可见,批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何等重要!我们决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旗帜曾经遭受亵渎而丢掉这面旗帜,而是要除去蒙在旗帜上的污垢,让它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至于对迄今闻“批判”而色变的同志,我想与其过多地责备他们,倒不如花大力气恢复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优良传统,做出正确开展批判的榜样。这里,用得着列宁主义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条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另一条叫做尊重“群众亲身的政治经验”。现在,我们有了六中全会《决议》这样高水平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重要文献,又在大力倡导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创造一种有利探讨研究、有利切磋琢磨、有利百家争鸣的空气。相信人们一定会在榜样和事实面前,在亲身的实践经验中消除余悸,通过批判,使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更趋繁荣。这样,国内外、海内外那些居心叵测之徒制造的谣言,也就会象肥皂泡那样不攻自破了。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会象吃螃蟹那样轻松,得花力气,得刻苦学习,深入调查研究,还得正确地开展思想斗争,这是不言而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