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飞”来的闺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1
第3版()
专栏:

“飞”来的闺女
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叫张香玲,今年六十岁,丈夫李恒利,比香玲小三岁,婆母八十八岁。一家3口虽然和和睦睦亲密无间,可惜都已上了年纪,缺少个孩子,家里显得冷冷清清。
今年5月2日,来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一进门就亲热地叫:“奶奶、爸爸、妈妈”,寂静的小院立刻增添了无限生机。姑娘叫卞廷敏,原籍是山东省苍山县层山公社小付庄大队。这件事象天女下凡一样神奇,人们都说张香玲家“飞”来了个闺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还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8月前后,《人民日报》、《河北日报》、《衡水日报》、《共产党员》杂志先后报道了饶阳县屯里大队共产党员张香玲四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孝敬公婆的事迹。这篇报道在苍山县层山中学庄午分校一位文静娴雅的姑娘卞廷敏心里激起了浪花,她捧着登载这个事迹的《人民日报》仔细读着,思绪随着《一个女共产党员的情操》驰骋:
1939年,张香玲在抗日烽火中入了党。当时,她只有十八岁。一个风雪之夜,张香玲抱着乳儿,把丈夫郭志华送出当兵打日本。又是一个风雪之夜,噩耗传来,丈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了。谁料想,1965年,23岁的儿子又被脑瘤夺去了生命,老公爹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张香玲弯下腰,她搀扶着婆母说:“娘,有我在,滚着爬着也有你吃的。只要咱跟着党走,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1969年,婆母托村里的老党员们给香玲找了个伴——退伍军人李恒利。从此,李恒利也象亲儿子一样和香玲一起挑起了孝敬老人的重担……
卞廷敏想:多么善良的一家人啊,多么好的张妈妈!
夜里,姑娘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她寻思:张妈妈有个病或灾的谁来伺候?她几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可谁又为她养老送终?张妈妈身边多么缺少个孩子啊!
夜静更深,一个天真美好的愿望浮现在姑娘的心头。她蹑手蹑脚地回到教室,拉开灯,满腔激情地给张妈妈写了一封信,希望张妈妈收下她这远隔千里的痴心女儿。
信寄出之后,廷敏暗暗地盼哪,盼哪,终于张妈妈回信答应收下她做女儿。此事被全家知道后,大哥首先质问:“你学张香玲俺不阻挡,咱家有奶奶、父亲,需要人伺候,你为什么偏要去河北?”
姑娘说:“奶奶和父亲有你和二哥、嫂子、姐姐照顾,我放心,可张妈妈一家3位老人,无人扶持,我于心不忍。”
廷敏在姐妹5个中最小,自幼丧母,父亲当爹又当娘。奶奶从小拉扯她,凉了怕冻着,暖了怕热着,这一走怎么舍得呢?
姑娘眼圈也红了:“奶奶,俺忘不了你的养育之恩,打俺记事起,你就常给俺讲俺爷爷是让日本鬼子的刺刀给挑死的。可张妈妈的丈夫也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民族苦连着咱两家人。我去河北伺候张妈妈和老奶奶,也是为了尽一点孝心哪!”
一家人都哭了,是啊,姑娘虽小,说的话可句句在理啊!
4月29日,张香玲千里迢迢地来到了苍山县小付庄接闺女,一对素不相识的“母女”,几经周折,终于拥抱到了一起。
张家几辈子没有个女孩,一家3口把廷敏当成个“宝贝疙瘩”,横草不让沾,竖草不让拿。姑娘装着生气的样子,故意吓唬说:“你们再拿我当客待,我可走啊!”这可吓坏了3位老人,只好任她伺候。
清晨,廷敏学着张妈妈的样子,先给奶奶泼个鸡子,滴上香油珠,双手捧到奶奶炕前;夏天吃西瓜,她先用小勺给奶奶挖到碗里,拌上白糖,送到奶奶嘴边;盛饭,过去香玲给婆婆盛了给丈夫盛,最后才是自己的,现在有了女儿,3位老人都上了炕,每当廷敏双手把热气腾腾的饭碗送到香玲面前时,香玲的脸上就笑成一朵花。
廷敏接过了张妈妈孝敬老人的传统,也挑起了支撑门户的重担。5月上旬,她刚来到屯里两三天,就和爸爸妈妈一块去补棉苗,爸爸让她刨窝,她夺过担子去挑水……
卞廷敏千里认母,自愿赡养3位素不相识的孤独老人的故事,犹如投石击水,轰动了四里八乡。多数人从这件事看到了“人心归正”的好形势,也有个别人怀着好奇心提出“姑娘到底为了啥”的问题。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饶阳县屯里大队,再次采访了这个文静娴雅的姑娘。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她开心地大笑了,然后激动地说:“人各有志,当今社会上,为名的有、为钱的有,然而我觉得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而活着的还是主流。”姑娘说到这里,详细地回述了来饶阳前的一段“背景”:“去年8月我给张妈妈写信时,学校正开展人生意义的讨论。我是赞成‘人活着就要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这个命题的。如果人人都为了自己,大家都你争我夺、互相倾轧、互相仇视,那就谁也得不到安宁,谁也得不到幸福。张妈妈为革命献出了她能献出的一切,伺候好3位老人,是社会给我的职责,我愿在这平凡的琐事中,献出自己的青春!”
《衡水日报》记者 李晓岚
《河北日报》记者 张锡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