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罕萨河畔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1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罕萨河畔见闻
本报记者 钟逢准
罕萨地区在喀喇昆仑山区,地势高峻,冰川密布,高山积雪融化汇成罕萨河,向西南流入吉尔吉特河。沿河两岸稀疏地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村落。三年前建成通车的喀喇昆仑公路,北起中巴边界线上的红其拉甫山口,沿罕萨河下行,在塔科特最后一次跨过印度河以后,继续向南伸展到伊斯兰堡北面的小镇哈威里安。罕萨,这个原来半封闭的山区,从此同巴基斯坦其它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9月,我们乘坐吉普车从伊斯兰堡出发,沿印度河、罕萨河而上,行程800多公里,欣赏了罕萨地区的独特风貌。
罕萨区现在的行政中心是卡里马巴德村,拔海2,400米,这里是罕萨河畔最为宽阔的一片谷地,公路就从村边经过。过去的罕萨米尔(意为“罕萨王”)的宫室设在巴勒堤特,离卡里马巴德不远,但地势要高得多,名副其实的“高高在上”,和拔海7,790米的拉卡波什山隔谷相望。米尔就从这里发号施令,接受朝贡。
卡里马巴德村的宅旁路边,葡萄藤、苹果树结实累累,白杨参天,梯田里的玉米、谷子、一片绿色,和四周灰暗的石山、远处银白色的雪峰互相映照。
罕萨是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没有能力攀登喀喇昆仑山高峰的人们,可以到这里来一睹喀喇昆仑的英姿。而且据说这里还是世界上的长寿地区之一。
罕萨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同外界的联系,远非从近世开始。在卡里马巴德村的对岸约两公里处,有一块大石,名为“罕萨圣石”,石上刻有许多人物以及羊、马等动物的图像,还有些古老文字。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外国王公大臣、香客、僧侣路过这里时刻下自己的名字作为纪念。石上还发现一行中国汉字,其中有的字已部分剥落。前3个字是“大魏使”,第4个字已辨认不清,从笔画走向看,似是“容”字,但也有可能是“云”。因此有人推测,可能是北魏的一位使者,也可能是当时的僧人宋云,曾经到过这里。
从卡里马巴德村向东行,在河谷东北端的一个村庄马洪村,距红其拉甫山口几十公里。据村民说,公路修通以前,他们从这里到吉尔吉特,全程一百六、七十公里,步行要走8天,那时买一点盐和煤油都很困难。现在乘汽车当天可以到达。
公路修通后,儿童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学龄儿童上学的人数增加,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清晨,男女少年背着书包,有的骑自行车,大多数是步行,三、五一群,边走边玩。偶而也有人搭上过往的汽车,几分钟就到了几公里外设在居民较多的村庄里的学校。
从吉尔吉特到红其拉甫山口,沿途可以看到当年中国筑路员工的营地,部分由巴基斯坦员工继续使用。我们在马洪村过夜时所住的招待所,就是当年中国员工的营房。在红其拉甫山下的迪河,维修公路的巴基斯坦朋友从当年中国工人挖的水井里,提起清澈的井水,烧茶请我们喝。给筑路工程带来很大困难的泥石流和塌方,仍然在威胁着这条公路,巴基斯坦养路工人为维护公路的畅通,正在继续奋斗。
在“世界屋脊”之侧、冰川之下修建这条通衢大道的壮士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为牺牲的中国筑路员工修建的陵园,位于罕萨河和吉尔吉特河会合处附近的迪诺村,背靠壮丽的拉卡波什山,公路从陵园门前经过。陵园四周树木成荫,禾黍茁壮,是吉尔吉特市附近难得见到的一片绿洲。
为巴基斯坦牺牲的员工修建的一座庄严纪念碑,立在卡里马巴德村口,面向拉卡波什山,公路在碑前作90度转弯之后,向前再一次越过罕萨河,奔向友谊的边界线上。
乘车经过这些纪念碑的人们,谁能不从内心里肃然起敬?(附图片)
公路修通后,儿童们上学很方便,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图为罕萨地区的女学生背着书包,愉快地去上学。
钟逢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