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一个优秀义务兵的母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3
第3版()
专栏:

一个优秀义务兵的母亲
河南省禹县张涧庄大队赵趁妮的小儿子刘同宾就要从部队回家探亲了。儿子走了三年多,赵趁妮盼了三年多。现在就要见着儿子了,她反而有些忧虑起来……
(一)
元月13日,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某部战士刘同宾走下火车,怀着第一次探家的兴奋心情,往家赶去。他提着鼓囊囊的两个提包,里面装着给父亲的“景芝白干”,给奶奶的蛋糕,给伯父的香烟,给堂哥的山东特产。
他走进堂屋,叫了声:“娘!”娘丢下手里的活,惊喜地站起身:“孩子,你真的回来了!”看见儿子,赵趁妮又是欢喜,又是心酸。同宾朝里屋喊了两声:“爹”、“奶奶”,没人应声。“我爹呢?奶奶呢?”同宾转身问母亲,只见母亲泪水直流,好一会,才哽咽着回答:“你爹……你奶奶去世了……你伯父、你喜哥也都不在了……”意想不到的消息顿时使同宾悲痛地哭了起来。“咋不早告诉我呢?咋不给我拍电报、写信呢?”
(二)
1979年春节,刘同宾的七十三岁的奶奶心脏病恶化了,想念小孙子。奶奶对同宾的母亲说:“叫同宾回来,见一面,我就能闭眼了。”
那时广播里天天都有越南侵略者在我边境制造流血事件的消息。庄里有好几家军属都收到了从部队的来信,说是部队练兵备战。赵趁妮也收到了孩子同样内容的来信。赵趁妮和丈夫商量:这时候,说啥不能让同宾回来。她细心护理、安慰婆婆,说服婆婆。
3月10日,同宾的奶奶临终前,对同宾的父母说:“叫同宾回来,给我送送终。”老两口点了点头。当有人要去拍电报时,老两口又谢绝了:“让孩子在部队安心干吧,别让他知道。”后来给同宾写信时,也只是说:“全家都挺好,好好工作吧!”
(三)
此后不久,同宾的父亲得了食道癌、胃癌,而且已是晚期。同宾的父亲多么想念同宾啊!他几次对赵趁妮说:“我不行了。我想等给同宾盖好房,订好亲再死,怕是熬不到那一天了,叫同宾回来一趟吧?”赵趁妮总是一边安慰,一边劝说:“同宾才当一年多兵,正是学本领的时候。他回来,又不能治病,知道你得了癌症,回去还能不影响学习和工作?”“可也是,我也这么想,那就不告诉他吧。”
9月19日,赵趁妮陪同宾的父亲去林县医院求医。回来路过郑州时,同宾的父亲对赵趁妮说:“我想再看看郑州。”赵趁妮爽快地答应了。可是,下车后,丈夫直奔火车站售票处。他对赵趁妮说:“不叫孩子回来,你陪我去部队看看他吧,好歹能见一面啊!”赵趁妮不禁又是一阵酸楚。她含着悲泪说:“你正病着,这样去,会给部队的领导添麻烦的。再说孩子见了,不知道会急成啥样,还是别让孩子分心吧。”丈夫犹豫了一会,答应了。第二天老两口就回到了家里。
回家后不久,同宾的父亲逝世了。大家都说快发电报叫同宾回来。赵趁妮强忍着悲痛,说:“他爹已经死了,孩子回来只是多一个人哭,孩子回去了,也会心挂两头,还能安心当兵吗?”她没给孩子拍电报,也不让亲友在信中把噩耗告诉同宾。在给同宾的信上面,还是说:“全家都好,你不要惦念。”
(四)
1979年12月10日,帮助她筹划家务,支撑她这个家庭的同宾的伯父去世了。
1980年6月15日,经常给她一家以经济接济的同宾的堂哥同喜,也不幸被冠心病夺去了生命。
从此,同宾的母亲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她的家庭。
她的大儿子早已分出去过了,身边只有一个不很能干的二儿子和两个还在上学的女儿。丈夫健在时,她没觉过难。现在,里里外外都靠她了。她要尽母亲的义务,为儿子盖房、订亲、娶媳妇;她要继续供养两个女儿上学;她要偿还一连串不幸给她留下的900多元的债务……
丈夫死后的第一个春节到了。大队干部和群众来慰问她,问她还有什么困难。她算帐给他们听:“我一年挣了1,500分,队里还照顾800分,自留地副业收入300多元。”接着又说:“欠的债已还了230元了。过春节吃了好几顿饺子。”可是,人们发现,桌上摆的饺子全都是素馅的。大家的眼圈湿润了。
(五)
同宾知道了这一切以后,怀着无限感激和敬佩的心情望着娘,心想:娘为了让我安心在部队服役,承担着家庭的一切重担。她老了,瘦了。这样的老人多么需要安慰,多么需要得到儿子的体贴和照顾。
归队的头天晚上,同宾鼓起勇气,说:“娘,你看咱家这个情况,我是不是早点退伍呢?”母亲不高兴了,说:“家里的事不要你操心,要象探家前那样,该咋干还是咋干,多得嘉奖,多得优秀。”看到儿子点了点头,她又说:“家里的事,也别告诉首长,省得分他们的心;这头有队里照顾。”
刘同宾记着母亲的话,归队后没对一个人提过家里的不幸,更加扎实地埋头工作。
直到一个同乡探家回来,向连队汇报了这些事,大家才知道有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可亲可敬的义务兵的母亲!
好多人感动了,惭愧了!
好多人骄傲了,自豪了!
(原载《前卫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