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马路局长”徐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3
第4版()
专栏:实干家

“马路局长”徐融
在徐州市市中心的一个公共交通站点上,经常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候车队伍前忙着招呼乘客上车,维持交通秩序。他,就是“马路局长”——徐州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徐融。
五十年代时,徐融主持铺筑和拓宽了徐州市十多条主要马路,重建、新建了几座桥梁。他戴顶席夹子,天天在马路上和工人摽着膀子抬大筐、搬石头,于是筑路工人就亲切地叫他“马路局长”。
1979年9月,徐融被调到市公用事业局。这时他已鬓如霜染。他下决心改善徐州人民乘车难的问题。每天早晨6点他就来到公交站点上。有的妇女抱着小孩挤不上车,他把孩子接过来,把她推上车;人上满了,车门关不上,他协助关好车门。有时个别往前挤的小青年不听招呼,还和他动手动脚,群众便上前说:“这是老局长,你敢!”时间长了,只要他戴的那顶席夹子一出现,大家就自觉排好队。直到高峰过去,他才在马路边买两个烧饼边吃边向机关走去。上任不到半年,他走遍了全市147个主要公交站点,在长龙般的候车队伍前倾听群众的意见。
他在调查中发现,从市内到北郊孟家沟工厂区的7路车站点布局与其他各路车衔接不紧,群众不方便,交警队对这路车客流集散点太集中影响市中心交通也有意见。为此,他多次随车往返,了解客流情况。他冒着火毒的太阳骑自行车四处奔波,寻找这路车的最佳路线。在调查的基础上,他建议7路车改线,调整站点布局,并增开区间车与倒拐车,把原来的一个客流集散中心变为五个集散点,既方便了群众,又减轻了市中心区交通高峰时间的压力。
在徐融和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徐州市的公共交通有了很大改善。几年前,在一路车的高峰时间上车有时需等半小时,现在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过去老年人和带小孩的妇女高峰时间大多上不去车,现在能够顺利上车了。
《徐州报》社 安启杰(附图片)
徐融(左二)带领机关人员在马路上调查研究。刘凤梧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