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倔强的“沙枣树”——记甘肃省金塔县植树治沙模范马月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4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倔强的“沙枣树”
——记甘肃省金塔县植树治沙模范马月图
植树治沙模范马月图,人们说他象一棵风吹不折、沙打不屈的沙枣树。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富庶的河西走廊到处闹着饥荒,树木被大量砍伐。这股风也刮到了甘肃省金塔县上八分大队第二生产队。当有人操起板斧向防风固沙林木挥去的时候,担任生产队防风治沙员的马月图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二队的树,一棵也不能动!”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况下,犹如一声霹雳,震醒了人们的头脑。二队社员谁能忘记,仅解放前的二十年间,全村就有20多户、100多人被风沙逼得远走他乡,一多半良田沃土被流沙吞噬。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村男女老少历经千辛万苦,才在风沙入口处营造起两条总长5华里的防风固沙林带,使农田村庄免受风沙的侵袭。再回到沙进人退的悲惨境地中去吗?不能!干部群众同马月图站到一起了。
三年困难时期,瘦得皮包骨头的马月图,已经使不动镢头。树坑挖不成,他就砍下树截子,每天拄着拐棍,挪动着疲惫的身躯,到有水的地方栽插。这一年,马月图居然插活了500株树。当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有人在唉声叹气,马月图却用实际行动谱写一曲真正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三年困难时期一过去,马月图被大队党支部第一批吸收入党。
1964年,马月图作为植树模范第一次从穷乡僻壤来到省城兰州开会。他看到园林里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使他陶醉。在上八分二队,祖祖辈辈,人们除了咀嚼过酸涩的沙枣外,没见过苹果的模样,没尝过苹果的滋味。自己的家乡要能长出这样的果子来该有多好!马月图一连几天吃不香,睡不安。最后,他鼓足勇气,请饭店的服务员代笔,给省农林厅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农林厅介绍他到兰州雁滩园林场学习。园林场技术员端出几十种苹果请他品尝,给他详尽地传授了果树栽培技术。回到队,他把想法同干部群众一讲,大家都很支持。为了不占用耕地,他选定位于村庄中间的一座沙丘作为果园试验基地,他带领7个老人和12个姑娘开始在沙丘上创业。沙区气候恶劣。夏天怕把果树苗晒坏,他们给树苗搭起凉棚;冬天怕果树苗冻死,又用麦草给树苗穿上“棉衣”,象养育小孩一样,精心侍弄。
1969年,马月图亲手栽下的第一批果树挂了果。如今,果园已扩大到50多亩,夏秋之际,苹果、梨、桃、葡萄缀满枝头,一年水果收入达1万多元。
马月图从1952年担任防风治沙员起,三十年搏击风沙的艰苦生涯,把他从一个虎虎有生气的年轻人变成了霜染双鬓的老人。然而,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辛勤劳动的成果已经呈现在他面前:过去年年受风沙侵害的地方,如今林茂粮丰、六畜兴旺。去年,二队每人平均分配口粮600斤,分配收入176元。老人能不感到欣慰吗?
本报记者 何懋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