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栽了一株“花” 富了千万家——古田县瓶栽银耳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5
第2版()
专栏:通讯

栽了一株“花” 富了千万家
——古田县瓶栽银耳见闻
自报纸报道福建古田县瓶栽银耳的消息后,全国各地寄来了一万多封信,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瓶栽银耳是怎样发明、发展起来的?金秋时节,我们来到了古田县。
在农民家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玻璃瓶或薄膜袋,瓶口或袋口绽开着朵朵雪白的银花;村边、路口的竹篱上晒着白花花的银耳,真是万花竞放,美不胜收。据县银耳办公室介绍,去年全县有8,000户培植银耳,总产60万斤,产值达80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今年更上一层楼,全县15,000户瓶栽银耳,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80万斤。
银耳是名贵的药材,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原是野生的食用菌,后被人工引种于椴木上,但产量低,每百斤椴木只产干银耳半斤左右。后来一些科研机构用木屑在瓶内栽培,但所产银耳色黄、朵小、产量低。1969年底,古田县沂洋大队苍岩真菌组姚淑先等12 个社员,用锯木屑加入麦麸、蔗糖、黄豆等做培养基,装进瓶内或薄膜袋接种栽培。到1976年终于试种成功。这种方法不需要破瓶取耳,每百斤干木屑可产银耳6至12斤。
去年以来,古田县委总结银耳生产的经验,看到家家户户都能搞银耳,于是积极采取措施,大胆扶持生产。县里成立了食用菌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往年高温季节无法培育菌种,今年县真菌厂拨款万元购置5台空调器调节菌种室气温,日产菌种3,000多瓶,8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农民供应菌种比往年增加两倍多。县有关部门大力帮助沟通银耳产销渠道,为银耳生产组织原料。今年1至8月县土产公司积极收购银耳5.4万多斤,产值达60多万元。县外贸公司7月份为外地外贸部门代购银耳3,000斤,县土产公司、泮洋供销社等单位还从外地调进麦麸300吨,医药公司调进大批酒精、胶布、硫酸镁、甲醛、过锰酸钾等药品,做到敞开供应。
栽了一株“花”,富了千万家。瓶栽银耳使许多农户富裕起来,很多穷山村迅速改变了贫困面貌。当年苍岩真菌组12位社员中的年轻姑娘姚和平,1976年嫁到城关公社前坂大队,把培育银耳菌种的技术带到了这个大队。她的爱人翁西应从1978年到1981年上半年,共生产菌种4万多瓶;瓶栽银耳600多斤,合计收入5.5万多元,成为闻名全国的青年富翁。湖滨公社新丰大队,150户社员中有149户瓶栽银耳,每户平均产值2,000多元。
本报通讯员 李仕坦
本报记者 陈明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