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傣乡早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6
第2版()
专栏:

傣乡早市
朝阳刚照上大青树梢,澜沧江面还飘浮着晓雾,从四郊通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的道路上,就响起了阵阵欢声笑语。傣族、哈尼等各族社员群众,有的挑着竹箩,有的划着小船,有的骑自行车或开拖拉机,带着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络绎不绝地进城来赶早市。
霎时间,允景洪从民族路十字街口到东方红广场长街两旁高大的油棕树下,一溜儿摆起了数百个地摊。早市上有鲜嫩的蘑菇、竹笋,带露的香蕉、菠萝,肥肥的鸡鸭鳝鱼,让人随意挑选,还有花边、筒帕、银腰带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五光十色,品种繁多。小食摊上,鸡汤米线、牛肉卷粉热气腾腾。具有民族风味的油炸糯米粑粑,在油锅里嗞嗞作响,香气扑鼻。
曼景兰寨子的玉罕香大嫂是早市的常客。这天,她挑了一担香蕉和几只大白鹅来赶集。有人笑着问她:“你家里是不是有个什么聚宝盆,怎么老有卖不完的东西?”她笑着说:“是党的政策好啊!去年,生产队把几十株香蕉果树划分给我。我家里还养了一大群鸡鸭鹅……”
市场的一角,摆着一箩箩白米、黄谷和赤豆。一位中年的傣族社员在那里卖新米。前几年,这位叫岩拉的社员还常背着口袋到允景洪来要救济粮。专业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实行不到两年,他家四口人今年就分到了3,000多斤粮。过去的缺粮户,今年有新米拿到市上来卖,这样的社员何止岩拉一人!
一群群傣族姑娘和大嫂,围着货摊选购民族商品。有位傣族姑娘在十几卷花绸中挑选做统裙的衣料。这些绸料的花色质量都不错,可是姑娘们还是挑来挑去,她们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听商业部门的同志介绍,现在傣乡人民的购买力提高,仅景洪县国营贸易公司今年1至9月的营业额就达300多万元,比往年同期增长一倍多。
新华社记者 王志耘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