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访“游民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6
第4版()
专栏:通讯

访“游民村”
沿着龙桑沟边的小径,穿过层层梯田间的小道,我们向海拔4,100多米的“游民村”前进。
“游民村”本名龙桑,是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全村12户人家中,有9户是民主改革前以乞讨为生的游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游民村”。在旧西藏,游民的社会地位最低下,甚至连农奴都不如。
我们爬到了半山坡。举目四望,只见田间和村头的场上,青稞一垛接着一垛,社员们正在摊场打碾;层层梯田里,社员们吆喝着一对对犍牛,翻犁刚刚收完青稞的茬田,高山上溶化的雪水,沿着山沟和田间小渠,哗哗地流淌着……。10月末的龙桑山村,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
正在村头场上劳动的社员们,看到我们几个穿汉装的陌生人进村,一个个前来问好。人们从田间找来了副队长索朗次仁,当我们说明此行是想到社员家中看看的时候,他爽快地领我们穿门串户。
我们走进了社员南木加家。五十岁的南木加同爱人一起,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一家8口人,住3间房。我们在房外环视了一圈,只见干牛粪成堆成堆地垛着,鸡、猪在四周觅食,几只猎狗睁着警惕的眼睛,3头奶牛安详地吃着草。主人说,他家还有几只自留羊,被小孩子赶到山坡上吃草去了。我们走进屋内,抬头就看见挂在墙上的兽皮,3间不大的住房,几乎被成袋成袋的粮食占去了近五分之一。南木加告诉我们,这还都是去年剩下的,去年分粮7,500多斤。今年的新粮还没有打碾完。
当我们请他谈谈过去当游民的生活时,南木加的脸上立即布满了愁云。他说,游民真苦噢,吃不饱,穿不暖,寒冬腊月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整天流浪,到处受人欺侮。民主改革后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谁知又出来个林彪和“四人帮”,害得我们又吃苦了。前些年,尽管我家有4个人劳动,还是不得温饱。每当青黄不接时,总要向队里和其他人借钱借粮,背了一身债。
说到今天,他兴奋起来了。自从政策放宽后,好日子又来啦。去年,不光是分的粮食多,而且分的现金也多。他指着3间房中最大的一间说:这就是今年新盖的。另外,还添置了藏式铁火炉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具。今年年终分配后,还准备继续添置一些。
我们又走进七十四岁高龄的女社员达娃家。这家住房不大,正中是一个火炉,3只上海产铁壳热水瓶整齐地放在左墙角下的小桌上,靠右墙是锅盆瓢勺、水缸和干牛粪。我们环顾房内,就是看不到成袋的粮食。主人似乎察觉到了我们的诧异神情,连忙说:“因为房子小,有几袋余粮存放到生产队的仓库里了”。达娃过去也是游民。她一边吸着鼻烟,一边向我们谈起她的家庭。她家原有3个人,不久前女儿出嫁了,儿子上了县办水电站工地当民工。现在,家里有余粮,又有两头自留奶牛,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房子小了点,很想盖间新的。
陪我们参观的索朗次仁接上说,龙桑村12户人家,前些年愁吃愁穿,现在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奶牛,有吃有穿,却愁起房子来了。社员们都想盖新房,就是木料买不到,你们记者能不能帮助呼吁一下。
太阳快下山了,我们只好告辞了。索朗次仁副队长、南木加夫妇和社员们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临别时,他们说:请向上面汇报,只要现行政策不变,要不了几年,龙桑村定会更加富裕起来的。那时欢迎你们再来。
新华社记者 张高鹏 刘仙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