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论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因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6
第5版()
专栏:

论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因素
冯兰瑞
我国待业问题的存在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同多种社会经济现象相联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要对产生待业的原因和影响就业的因素加以深入分析,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针和适当的办法。
近来有的同志在研究我国就业问题时,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生产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发生的失业问题,所以采取刺激需求的方法来解决就业;而我们是在购买力较高,但商品、劳务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发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应当用增加供给的办法来扩大就业。这种意见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仅仅用这种办法解决不了我国大量的待业问题。我国出现待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就业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供给(包括商品和劳务)不足,不是直接造成待业的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人口问题和就业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从而每年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很多,这是产生大量待业的直接原因,也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有的文章讲就业同人口问题的关系时,不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问题,只讲人口的结构问题,而且只讲城乡人口的结构,认为农村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的比重大致在80%,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大致占20%左右就是“合理”的,对就业的压力就小,对解决就业就有利。诚然,目前我们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从长远看,这个观点未必正确。第一,它是以农村不会发生就业问题为前提,而事实上,我国农村每人平均的耕地有限,三十二年来人口增长很快,人均耕地相应减少,人口稠密地区也存在就业问题。只是由于农村主要是在土地上劳动,不论耕地多少,总还有一块土地耕种,待业问题一时还不象城镇暴露得那样明显。其次,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长期保持80%左右的人口结构,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看也并不合理。现代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都是很低的。我国正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剩余产品不多,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减少而转移到工业和城镇。当然,不一定要流向大城市,可以在农村建立工业点,建立许多小城镇,但总的趋向是流向工业和城镇。那时候,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就要相应减少。这种人口结构是否就不合理了呢?如果为了不增加城镇就业的压力,而永远保持农村人口占80%左右的比例,那就会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道而驰。
我认为,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同就业的长远关系,着重点应放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就业的影响,目的是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这不仅对城镇重要,对农村尤其重要。农村人口多,基数大,如果对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不加警惕,反而认为农村不存在就业问题,不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特别注意,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发展快,要增加的劳动力多,就业岗位自然就多,这是十分明了的。因此,提高经济增长率是解决就业的最有效的最根本的办法。
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必须讲求经济效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的同志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同就业有矛盾。其实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身同就业有矛盾,而是我们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矛盾。我们现行的由各企事业单位包干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弟就业的办法,硬性给企事业单位下指标和派遣劳动力的办法,都大大妨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样,国家、社会就没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反,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促使经济较快地增长,增加更多的财富,社会、国家就有能力举办更多的企业和事业,吸收大批劳动者就业。所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不会妨碍就业,而且能够为就业创造条件。我们不能只顾眼前,不能采取牺牲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因为它到头来反而会妨碍就业问题的解决。
我国市场上商品和劳务供应不足,有购买力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增加供给,主要是解决满足需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业的岗位固然可以增多,但是,是否依靠产品和劳务供给部门的积极性就能够解决大量存在的就业问题呢?是否可以把增加供给作为我国的就业理论呢?这就要研究供给不足(包括物资和劳务两方面)同目前存在的大量待业现象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供给不足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但概括不了其他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要为这么多的待业人员安排职业,仅仅依靠原有供给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不仅现有企业单位劳动力已经基本上饱和,不能再吸收人,而且当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多余下来。有的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增加一些人,但毕竟容量有限。至于国营企业办集体,经验证明,这种形式问题较多,不易办好。所以,解决待业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就是说,要全面发挥中央、地方、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三、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与就业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指的是包括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在内的各部门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城镇就业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内部和工业同商业、服务行业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第一制约着就业结构,第二制约着就业水平。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长期以来,我国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过小。我国这种工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的结构。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并直接影响了劳动就业水平的提高。重工业有机构成比轻工业高,同样的资金投入重工业能够安排的劳动力要比轻工业少得多。据调查,全民所有制企业每百万元固定资产,轻工业可吸收劳动力257人,重工业仅能吸收94人。我国1950—1980年,对重工业的投资是3,742.20亿元,对轻工业的投资仅有394.34亿元。我们将大量资金投入重工业,既不能很快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满足人民需要的消费品,又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其次,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中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其他提供劳务的行业占的比重更低。这些部门,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叫做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快,劳动者在这些部门就业的比重很高。我国这些行业不发达,在其中就业的人比重很低。而商业、服务业等部门具有投资少吸收劳动力多的特点。据了解,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可以容纳八百到一千人。劳动服务公司举办的商业服务业安排一个劳动力只需要500元。看来我国今后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下决心大力发展商业服务行业,增加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所有制结构和就业
我国生产关系的改造过快过急,也是导致待业众多、就业问题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把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国营企业,把小集体企业合并为大集体企业,对个体劳动者则采取了取缔的政策。结果,集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个体经济几乎接近于消灭,这就限制和堵死了劳动就业的许多门路。这一点从就业结构的变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1965年集体所有制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为23.9%,1976年下降为20.9%,同期,国营企业职工的比重,从72.8%上升为78.9%。就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对就业水平发生了不利的影响。因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吸收一个劳动者所需资金平均不到二千元,而国营(轻重工业平均)企业吸收一个劳动者需要资金九千到一万元。“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小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升级为“大集体”,而“大集体”实际上同国营企业没有多大区别,这种“穷过渡”,使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在1980年就业的650余万人员(不包括统一分配人员)中,到国营企业的240万,占37%,到集体企业的280万,占43%,个体经营40万,占6%,临时性安置91万,占14%。今年上半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并正在研究发展集体经济的规定,把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作为解决就业的重要出路。这对于改变就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是有利的。
五、教育与就业
这方面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结构,二是教育的发展规模。改变教育结构,相对减少普通中学,增办职业中学、技术中学,使教育同就业相衔接,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仅仅改变教育结构不行,还要大大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育经费,才能解决就学就业问题。
现在我国的教育比起解放前有很大的发展,但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还是极不适应。这同我国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比例过小直接相关。解放三十二年了,小学教育没有普及,初中学生大批不能升学,高中学生能够升入高等院校的只及毕业生的4%左右。所以我们讨论就业问题,不能不联系到教育问题。这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而且是涉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的重大问题。
为此而需要增加的一部分教育经费,是非常必要的人才投资。它对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劳动体制、劳动政策与就业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一套过分集中的劳动管理体制,是影响就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把所有的劳动力全部包下来统一分配,不允许企事业单位自行招人,不允许劳动者自找工作,自谋出路;同时,也不允许企事业单位辞退职工(1963年以前还允许“除名”)。于是,逐渐形成了“铁饭碗”制度。“统包统配”和“铁饭碗”制度的弊病很多。第一,它人为地把劳动就业的门路搞得越来越窄,基本上只剩下由国家统一安排这条路子,给解决劳动就业问题造成很大困难。第二,它使广大待业人员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严重地挫伤了他们自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它腐蚀着国营企业职工的思想,降低了职工队伍的素质。进了国营企业,端上“铁饭碗”,干不干,照样拿工资。第四,它妨碍企事业单位按需要进人,无法实现择优录用。这很不利于企事业单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经营管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以上六个方面,我认为是影响就业工作的主要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研究我国就业问题,就要认真地分析所有这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为制定解决就业问题的方针奠定理论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