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揭开“死亡之海”的奥秘——记著名沙漠学家朱震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7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揭开“死亡之海”的奥秘
——记著名沙漠学家朱震达
1978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先后两次在我国举办沙漠化治理讲习班,来自世界各地的沙漠科研工作者热情称赞我国这方面的科研工作成绩卓著。为了揭开沙漠这个“死亡之海”的奥秘,我国沙漠学科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震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959年初夏,中国科学院组织千余名科学工作者考察全国各大沙漠。开始,组织上考虑朱震达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身子又比较单薄,把他分配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内蒙古队。这使年轻的朱震达感到很“委屈”。他想,是党送他上了大学并到国外留学,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怎好接受组织上的照顾呢!他提出要到最艰苦的新疆去,到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去。党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他担任新疆队的队长。
塔克拉玛干是风沙和烈日猖狂肆虐的地方。这里的沙暴能摧毁房舍,拦住汽车;烈日可使地表温度达到摄氏五六十度;一天之中气候变化无常。国外一些探险家曾称它为“可怕的死亡之海”,“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但在朱震达的眼里,那连绵起伏的沙丘并不可怕。他鼓励队员们说:“一些外国学者之所以把这里称为‘死亡之海’,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它的真面目。我们是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完全有责任、有条件深入到它的里面,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揭开它的秘密。”
朱震达和几名身强力壮的队员组成小分队,冒着迷路、失踪的危险,四次进入沙漠深处的克里雅河下游的三角洲和喀拉屯古城遗址等地,搜集第一手资料。铺天盖地的沙石打得他们睁不开眼,站不稳脚,他们就趴在沙丘上观风向,测风速,作记录。为了弄清一个个大风口的来龙去脉,他们常常随着风头奔跑,直到沙尘平息,蓝天复出。沙漠中几乎没有水、不见绿,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可他们始终不叫一声苦。
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朱震达他们完成了对塔克拉玛干的野外考察。根据考察结果,他与一些科研人员合作,写出了《塔克拉玛干风沙地貌研究》等专著和五篇学术论文,绘制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貌图》,首次揭开了“死亡之海”的奥秘,把世界第二个流动性大沙漠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完成占全国沙漠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塔克拉玛干的考察以后,朱震达决心一鼓作气,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沙漠搞清楚,写一部全面论述我国沙漠的著作。就在这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打成了“白专典型”。然而,朱震达这个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象沙漠中的“长命草”,既经得住自然风暴的袭击,也经得住政治风暴的考验。他身处逆境,仍顽强地坚持研究工作。他排除干扰,多次到腾格里、科尔沁、乌兰布和及河西走廊的沙漠和沙区,进行实地考察。到1974年,他和吴正等同志合著的全面论述我国沙漠的《中国沙漠概论》一书,为我国沙漠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揭开“死亡之海”的奥秘是为了改造沙漠,造福于人民。在完成了对全国主要沙漠的考察之后,朱震达就把精力倾注在“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这样一个关系着我国北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大课题上。1978年6月,朱震达带领考察队,与北京大学的一批教师一起,开进巴丹吉林大沙漠西北部的古居延地区,考察这里自西汉以来逐步沙漠化的原因和过程。尽管这里热风炙人,沙柱冲天;尽管长期的野外生活使他患了胃病和血管性头痛,但他始终走在考察队伍的前面。经过一个多月的沙打日烤,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接着,朱震达又来到古长城沿线和内蒙古东部草原,考察、研究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治理途径,提出了多种与沙漠化作斗争的方案。国家农委今年春天组织的专家鉴定会认为,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北方制定综合农业区划和农林牧生产规划,保持整个国土的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报记者 屈维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