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丝绸之路”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7
第5版()
专栏:历史知识

“丝绸之路”琐谈
石羊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武帝刘彻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从此,自西汉至明代的一千五百余年,其间虽因沿途地区各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时有中断,但一直是中西交通的孔道。
“丝绸之路”以长安(西安)为起点,向西一直通往遥远的罗马帝国。公元一世纪罗马学者白里内(公元23年—79年)在其《博物志》一书中写道:“(中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第20页)这条漫长的中西陆路交通孔道,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段(也有人分为三段),即中国境内的一段和到中亚后至欧洲的另一段。
中国境内的一段是由长安往西,出陇西,经河西走廊到新疆,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联结中亚、西亚。其主要路线是经虢县(今宝鸡)、上邽(今天水),至金城(今兰州)渡黄河,再经武威、张掖、酒泉至敦煌。由敦煌再向西分为两道,一是向西北出玉门关,一是向西南出阳关,便进入当年所谓的西域(主要指我国新疆地区。当时广义的西域也包括中亚、西亚)。
在以往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历代王朝的一些将军、边疆大吏、士兵,以及中外商人和使节、旅行者,他们犯险涉难,频繁往来于“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沿途城镇的兴盛繁荣,也给我国中原城市带来了新的景象。唐代是“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流寓长安、洛阳的西域人更多,传来了大量的西域文化,对当时居民各方面的生活均有很大的影响。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考说甚详。如当时以胡服为时装,白居易《时世妆》云:“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而由波斯传入的一种骑马竞技的“波罗球”,更是风靡一时,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击球的好手,很少有人是他的对手。因而风俗相尚,长安城内纷纷建筑球场。来自中亚的“柘枝舞”,舞者穿著鲜艳的红紫五色罗衫,宽袍窄袖,腰带银蔓垂花,锦靴,头戴绣花卷檐帽,随着鼓声翩翩起舞。另有一种“胡旋舞”,其旋转之疾速,如飞星,如流电,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观看后说:“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胡旋女》)。李白在《前有樽酒行》诗中写道:“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由于胡乐胡舞的流行,当时甚至有人说:“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其他如饮食绘画、建筑等等方面,也无不受西域文明的影响。唐代对我国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因而有盛唐文化的昌盛,而且对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代“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是玄奘西行到印度。玄奘由“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的中道出国,经南道回国,往返17个春秋。他从印度带回佛教经论650余部。高宗永徽三年(652),特为其修建大雁塔(在长安城南,今天仍巍然矗立),收藏带回的佛经。玄奘与其弟子在这里共译佛经、论75部1,300余卷,对佛教在我国的进一步盛行影响巨大。玄奘回国后所著《大唐西域记》,其中就有蚕丝生产西传的记载。
在“丝绸之路”沿线,有不少当年的遗址,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从汉到唐的丝织品,大量的古代钱币,以及为数甚多的东罗马和波斯金银币。著名的遗址有楼兰遗址,尤其是敦煌的莫高窟更是闻名中外。在“丝绸之路”上,敦煌处于在政治上、军事上联结中原与西域的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历代王朝在这里设官置重镇。在古代,这里人口众多,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处。
明代以后,由于航海事业的日益发展,中西交通几乎全被海路所取代,“丝绸之路”因之而衰落了。但是,在新疆境内古老的“丝绸之路”,仍然是与内地联系的通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