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植树造林绿化河山 替子孙万代造福 山西十名县级领导干部获省林业模范称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9
第2版()
专栏:

植树造林绿化河山 替子孙万代造福
山西十名县级领导干部获省林业模范称号
本报讯 记者金嘉声报道:不久前,山西省八名县委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县长荣获1980年度省林业模范称号。他们是:右玉县常禄、神池县王聚清、兴县白普、清徐县尹正南、沁县扆耀光、屯留县桂怀文(现已调至襄垣县)、翼城县李红星、吉县安康、平陆县陈天源和偏关县张世全。县主要领导干部被评为省林业模范,这在山西还是第一次。这些县,多数原来林业基础比较差。这些年来,由于领导干部重视,带头开展植树造林,才使这些县的面貌改观。
位于吕梁山南端的吉县,近三年来,造林30万亩,比过去28年造林总和还多13万亩。晋南平原的翼城县,“四旁”植树1,300多万株,新建农田林网14万亩,超过了前28年植树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2%提高到14.5%。地处太行山区的沁县,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22%。上党盆地的屯留县,九个平川公社的23万亩耕地,经过路、渠、林综合治理,已经村村林成网,路路树成荫。太原郊区的清徐县,绝大部分农田实现了园田林网化。黄土高原上的神池县,8万多亩平川地也初步建成了林网方格田。塞外高原上的右玉县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由0.3%提高到25%以上,基本上锁住了风沙。
这些县的领导干部对发展林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神池县委书记王聚清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给群众办好事,如果干上几年,仍是山河依旧,那我这个县委书记当得就没啥味道!”1974年底,他到神池县工作,当时抓植树造林,被认为是“偏纲离线”。可是王聚清针对神池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四大灾害毅然提出:“神池要想富,就要多栽树!”六年来,他亲手栽的树有4,000多株。全县人民奋战六年,绿化了150座荒山、300多条大小沟壑和540多里的公路,造了30条宽10米以上、总长80多里的防风林带。昔日的“黄”神池,开始变“绿”了。去年粮油大丰收,人均收入133元。原屯留县委书记桂怀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屯留变成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去年秋天,桂怀文被调到与屯留搭边的襄垣县,上任的第三天,他就跑到县林业局了解林业情况,提出秋季造林要求。
沁县地势起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1975年冬,县委书记扆耀光发动群众在沟内节节打坝,治理了50条大沟。但由于只搞工程措施,不搞植树造林,1976年一场大雨,山洪暴发,15条大沟的沟地被冲光。而这个县的段店大队,由于沟上沟下种植了400多亩刺槐林,不但沟坝地得到了保护,多打了粮食,还解决了社员盖房用材。扆耀光从对比中认识到,就土治土,就水治水,是治表不治本。后来,他们抓了植树造林,全县水土流失减少,沟坝地得到了保护,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吉县过去长期单一抓粮,甚至毁林开荒,结果,不仅粮食未上去,而且挤掉了林牧。1977年,安康同志调到这个县任县委书记,吸取教训,确定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方针,把50%的山地用于造林,30%的坡地种牧草,20%的土地种粮。经过两年实施,已初见成效,林牧业大发展,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年的18.4%。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