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正确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19
第3版()
专栏:

正确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王一兵
为什么必须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呢?
近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社会生产部门同学校的各种联系也愈来愈紧密了。在社会主义国家是这样,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样。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实行这种结合,是为了培养熟练劳动者,赚取高额利润。无产阶级倡导和实行这种结合,则是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全国解放后不久,党就提出和规定把生产劳动列为学校正式课程。195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提了出来。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又重申,这一方针是正确的,今后仍应坚持。
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贯彻这一方针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正确认识和继续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三十二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这一方面都进行了一些试验,如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半工半读,组织勤工俭学,适当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培养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能与工农结合,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可贵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一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这与我们批判旧中国几千年来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教育思想,坚持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分不开的。当然,过去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和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这一方针上,走过弯路,遭到过一些挫折。如,一段时期安排生产劳动过多等,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把劳动歪曲和篡改成迫害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手段,以劳动取代课堂教学,说什么“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我们应当彻底批判和抛弃。粉碎“四人帮”后,有些同志错误地吸取了经验教训,走入另一极端,对劳动教育采取了完全放弃或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对立起来的态度,由此导致了种种弊端。一些学生思想上劳动观点薄弱,与工厂农村日益疏远,甚至轻视工农群众,不懂或缺乏生产知识;生活上害怕艰苦,大手大脚,不爱惜劳动成果等倾向有所滋长。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因过去的失误或走过弯路,就轻率否定这一方针是不对的,只能使工作遭到损失。
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对学生的德育,而且对智育和体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校的经验证明,恰当地、有机地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政治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人民、爱祖国、爱集体、守纪律的道德品质;业务上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不仅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且可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把教育质量仅仅理解为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甚至为了盲目追求升学率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弃之不顾或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我国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只有少数能升入高等学校,绝大部分将成为劳动后备军。普通教育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要把中学生的绝大多数培养成有一定政治觉悟、掌握一定的生产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合格的劳动后备军。
六十年代,刘少奇同志曾提出过试行两种劳动制度与两种教育制度。经过一个短时期的试验,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由于十年动乱,这一试验未能推广,而且错误地批判了这一正确主张,砍掉了曾经蓬勃发展的职业、技术学校,搞得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人们认为投考大学是中学毕业生的唯一出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严重影响了劳动后备力量的培养和输送。这既不利于为我国城乡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又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要妥善解决这个目前已很迫切的问题,也必须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方针,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而稳妥地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改革,同时,逐步把教育制度同劳动制度、干部制度正确地结合起来。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进一步贯彻这一方针,关系千家万户,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和各部门,因此,除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要积极努力以外,也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广大家长、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