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康熙的务实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0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康熙的务实思想
马汝珩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个皇帝。他是满族统治阶级中一个有作为的人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中国从一个分裂割据、外患侵扰、生产凋敝、社会不安的局面逐渐走上国家统一、疆域稳定、国势强盛、经济昌荣的道路。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同当时执政者康熙的政绩相联系的。
康熙在历史上所以有所作为,除了明清之际的历史趋势给他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以外,与他个人的思想素质也有着密切关系。他即位后面临各种社会矛盾,奋发图强,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审慎的态度,注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务实的思想,在康熙的头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在位期间,经常强调“君临天下之道,惟以实心为本,以实政为务”(《清圣祖实录》卷252)的施政原则。这是他提倡务实的基本出发点。
他在处理日常政事中,凡事皆身体力行。他曾说:“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耳”(《康熙政要》卷10)。谈到治学方法时,康熙也明确提出要学以致用,用于实践,他说:“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用于所学”(同上卷1)。
由于注重务实,康熙对当时的一些理学名臣如汤斌、张伯行、李光地、熊赐履等的空谈性理、不求实际的作风,很不满意。他说:“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清圣祖实录》卷163),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些道学先生们言行不符的本质。他揭露汤斌时说:“昔江苏巡抚汤斌,好辑书刊刻,其书朕俱见之,当其任巡抚时,未尝能行一事,”(《清圣祖实录》卷242)。再如他批评熊赐履务虚名:“熊赐履所著《道统》一书,王鸿绪奏请刊刻,颁行学宫,高士奇亦为作序,乞将此书刊布。朕览此书内过当处甚多。凡书果好,虽不刻,自然流布,否则虽刻何益?道学之人,又如此务虚名而事干渎乎?”(《康熙政要》卷12.《公平》)
康熙见到理学家们多言行不符,进而对理学也提出了怀疑。他在康熙三十三年,于丰泽园召试翰林院官员,出《理学真伪论》题目,让翰林们作文。有个叫熊赐瓒者,见了题目十分恼怒,写的文章里“应抬之处,竟不抬写,不应用之语,辄行妄用”,这当然是对皇帝的“显然不敬”。有人主张“应将熊赐瓒革职拿问”,康熙得知后说:《理学真伪论》的题目,“此亦书籍所有成语”,熊赐瓒见了为何“大拂其意”呢?对他不敬的行为,“本当严加治罪,姑念其愚蠢,从宽处分”(《清圣祖实录》卷163)。实际上这是康熙对理学家有意的嘲弄。
康熙自己曾说过:“朕一生所学者为治天下,非书生坐观立论之易”(《康熙政要》卷16.《崇儒》)。的确,康熙政绩的取得,是经过他一生不懈的努力,而他的务实思想也贯穿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之中。凡国家大事,他无不亲自过问,亲自处理。例如对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以及经理河工等重大问题,他不仅亲自决策,而且亲自运筹部署。为了平定叛乱,他曾经三次亲临漠北,指挥布置,正如他自己所说:“予三临沙漠,事无巨细,躬身筹画”(《康熙政要》卷21)。
康熙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四十多次北狩,亲自视察河工、民情,了解吏治,调整与巩固民族关系,这些,都是他务实精神的体现,也是他治理国家取得政绩的重要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