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香炉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0
第8版()
专栏:

香炉礁
张岐
渤海湾深处的南北隍城岛之间,屹立着一座石礁。这礁石颈细肚圆,从哪个角度看都象个香炉。故岛上人称它是香炉礁。
香炉礁虽然方圆不过几十米,却统治了小岛渔人千百年。旧社会,渔人把它看成是个神物,出海时向它作祈祷,遇风浪时向它许愿,有了病灾时向它跪拜。可是这样的虔诚膜拜,并没有感动海神,饥寒、疾病、海难,依然影子似的跟随着渔人。
解放初期,我来过这小岛,小岛一片凄惨:山光岭秃,田地荒芜,海滩上躺着一只只丈把长的小船,几代人毂蹙在一间苔草小屋里,一件百衲衣似的破棉袄,出海披着挡风浪,回来铺着当被褥。孩子们的小脸都是黄绿色的。
香炉礁白享了千百年香火,没有给小岛人们一点点福。我离开那小岛多年,一直想着那惨状,还记着几句怨艾香炉礁的歌谣:
空享香火不显灵,
世世靠海世世穷……
其实,香炉礁不仅没有给渔人赐福降吉祥,反而撞翻了无其数的渔船。
三十年过去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岛的印象逐渐淡漠了;那歌谣却一直未有忘却。
今年8月,我又去了那小岛。旧迹已全然不见,首先使我惊异的是那差不多一色的红瓦青墙的一片片住房,高高低低,成线成方地倚山而建,大道上还安着新式的路灯。
赶到公社党委驻地,已是暮色苍茫,只觉得眼前刷地打了个闪,家家户户亮起电灯来。这熠明的电光,使小岛顿时变成了万家灯火的市镇。
翌日清晨,我就到街上观看村容。在一个通向海滩的胡同口,有几位老人坐在那儿聊天,其中一个黑眉毛白胡须老人招呼我坐。一打听,这是一伙退休多年的老渔民,年龄最小的八十一岁。黑眉毛白胡须的老人叫宋学茂,今年八十七岁,没儿没女,是个五保户,他向我一一介绍了这些老人的名字后说:“俺们这些老头,都没用了;可都不想死,不能干还要看哩!看社会主义的好光景!”
我说:“社会主义好光景可不是靠祈祷香炉礁求来的啊!”
“那是!那是!”老人捋了捋白胡须说,“有了共产党领导,有了集体这靠山,谁还信那石头!”
拉起小岛的变化,老人们滔滔不绝地争着说,可说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房。他们告诉我如今岛上没一间老房了,光他们这山前村,1979年以来,就有一百多户盖了新房。宋学茂老人告诉我说,解放前他没房住,夏天晚上夹着破棉袄在海滩上睡觉,身上蚊子叮,身下跳蚤咬,抓不迭的虱子用牙嚼;如今他一个人住一间新房。他让我到户里看看那些摆设。在他的建议下,我走访了一些渔户,发现不少户有沙发、电镀折叠椅、高低立柜、洗衣机和尼龙丝蚊帐。
走访了一些渔户之后,我找到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老顾,他告诉我,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各项政策,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办法,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有的远洋捕捞船,一出海几十天,回来装上吃米当天就返回渔场。现在劳动日工值二元八角七分,全大队三百八十户,光存款就七十万元,社员生活大大改善,手表平均每户就三块。
我说:“生活这样好,可没有拜香炉礁的了!”
他说:“有。”
我不禁一愣:“还有?!”
“香炉礁已经装上灯标了,夜晚上给渔船领航啦,怎么不‘拜’?”说到这,他得意地一笑,“还有,俺们这里专上国宴的海珍罐头厂,就是用香炉礁做商标哩!这商标的海珍罐头,‘拜’的人多着哩!哈哈!如今的香炉礁可真香起来了!”
望着老顾那漫溢笑意的眼睛,我忽然想起那埋怨香炉礁的歌谣。我想,如今该给香炉礁编个新歌谣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