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漫步踏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1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漫步踏古
严维明
英国有许多古老的城堡。伦敦以西的温莎堡,是其中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的一座。自十一世纪以来,温莎堡一直是历代英王的行宫。一年几度,君主带着如云的仆从,如龙的车马,从伦敦浩浩荡荡来到这里居住。因此,温莎素有“王城”之称。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们沿泰晤士河前往温莎,行抵北岸伯克郡的伊登镇时,对岸温莎堡的层层叠叠的城垛和堡塔,已经历历在目。古堡巨大的身影和空中飞驰的白云,倒映在滚滚东流的泰晤士河中,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
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温莎堡,巍然耸立在一座100英尺高的山岗上。这里最早是个名叫“温杜塞拉”的村落,古堡因此得名。1070年,诺曼侵略者——“征服者”威廉,为了保护泰晤士河上往来的船只和自身的安全,拆除这里原来的建筑物,大兴土木,营建了温莎堡。在随后的许多世纪里,城堡不断改建和扩建,渐渐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过温莎桥,顺泰晤士街旁的“百级台阶”拾级而上,我们登上了温莎堡的城墙。泰晤士河上刮来的阵阵凉风,使人颇感寒意。极目北望,只见久负盛名的伊登公学的古老校舍,掩映在萧萧落木之中。转身南望,古堡鳞次栉比的建筑尽收眼底。这时,一股思古幽情,难免涌上游人的心头。
就在这里,传说中的五世纪时的亚瑟王,设置了跟他的骑士们一起环坐开会的“大圆桌”。
就在这里,约翰王于1215年骑着马去会见他的贵族,签署了历史上有名的“大宪章”。
就在这里,380年前,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邀,写出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并在滑铁卢大厅里首次上演。
就在这里,发生了轰动一时的二十世纪风流轶事:英王爱德华八世在温莎附近一个小堡里向美国马里兰州的沃里斯·辛普森夫人求爱。为了与这位平民妇女结婚,他于1936年放弃王位。随后出走英伦,直到1972年死后才“重返”温莎……
温莎堡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面的叫“上区”,为王室私宅,包括御座室、御宾馆、王家宝藏库。特拉法加战役中击毙纳尔逊的那颗滑膛枪子弹、1945年日军在新加坡投降时交给蒙巴顿的战刀……至今还存放在这里。
每年4月,女王在这里大摆筵席,各界知名人士应邀云集。他们这些“吃住客人”除出席宴会之外,还可在王宫留宿一宵。在英国,这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西面的“下区”,有圣乔治教堂和阿伯特教堂。前者始建于十五世纪,是一座雄伟的哥特式垂直建筑,其艺术和建筑上的成就,在英国仅次于伦敦市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后者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伯特的建筑物。这两座教堂下面,埋葬着许多代英王的尸骨。
温莎堡中央的高地上,耸立着十二世纪时建造的“圆塔”。1660年以前,圆塔用作监狱,关押王室的敌人。圆塔旁边还有一座更高的小塔,塔顶有根旗杆。每当英王的车队接近城堡时,即在旗杆上升起王旗。人们根据这一信号,就可知道英王是否住在这里。
我们穿过一排排灰褐色建筑物,迤逦前行,呼吸着带有浓烈历史陈味的空气,仿佛走进了遥远的过去。好不容易才出了“乔治四世”大门,回到了当今世界。
温莎踏古归来,留在我们脑际的,是一幅复杂的影象:阅尽岛国沧桑的千年古堡,依然定期大宴群臣;“王城”盛况,一似当年。尽管这极尽荣华的传统盛会,多少能使它的主人和宾客们旧梦重温,从中得到一些欢乐和慰藉,但韶光一如泰晤士河的流水;温莎内外,毕竟已非当年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