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宗教狂热与精神贫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1
第7版()
专栏:域外杂谈

宗教狂热与精神贫困
冯军军
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史前时期,但在今天的美国,尽管人们享用着现代科学的物质成果,而宗教迷信却还颇为流行。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圣殿教”信徒们大规模集体自杀的悲剧虽曾使人震惊,但这类迷信活动仍然有增无已。据报道,今日美国除了1亿多基督教徒以外,那些从事形形色色半宗教式迷信活动的教派有将近2,500个,拥有信徒300万。
在现代美国,宗教迷信如此盛行,使一些美国人士也感到不可思议,并力求解开其中之谜。美国《新闻周刊》曾以《画家笔下的耶稣》为题,介绍耶稣形象因人而异的几种变化:随着罗马皇帝康斯坦丁皈依基督教,耶稣头上出现了象征帝王威严的光环;爱好斗牛的毕加索把耶稣画成一个斗牛士;满头红发的凡高则给他添上一头红发;美国画家威斯特通过想象把他画成一个跪在帐中祷告的印第安勇士;后来,人们更现实一些,墨西哥壁画家里维拉画的耶稣是种过牛痘的。文章说:画家在给耶稣作画的时候,是心里怎么想,笔就怎么画了。文章试图告诉人们,存在于人的心灵中的偶像是各式各样的,因此形形色色的教派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这样的答复并没有揭示出问题根源所在。
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许多社会结构开始崩解,种族动乱,吸毒泛滥,离婚增多,使很多青年人变得同家庭和社会格格不入,他们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倾轧竞争、纷至沓来的社会动荡、改弦更张的道德观念,自认为生活在一个感情冷淡、道德荒芜的世界里。他们在寻求一些抽象的哲学原理,给生活增添一点内容。很多美国成年人则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坎坷人生,直觉在这片国土上已经没有一块稳固的岩石可以攀附,也在伸手探索精神上的支柱。于是信仰各种教派的人日益增多,因为这些教派大多数迎合人们的心理,乘虚而入,以使他们能在三个方面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生活的终极意义、强烈的集体生活感,以及今生来世的报应。这样一来,就使人们更加驯服、狂热、忠实地依附于它。
然而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泥土上的宗教组织,真的会超然于污泥之上而不染吗?当然不会。在神圣和爱的帷幕掩盖下,人们也逐渐发现,一旦教派组织掌握了信徒的感情,那种关怀与至爱之情便丧失了,继之而来的是不断要求信徒忠于信念,毫不动摇,并且不能有不同观点,也不能对问题提出争论或表示怀疑,否则就是背离,甚至要遭到毁灭,用宗教组织的说法是“以身殉教”。在圭亚那发生的美国“人民圣殿教”912人的大规模自杀,就是例子。
人们在关注着教派的迷信活动,并通过调查发现不少教派组织拥有武器,有的则已严重触犯法律。有人提出:如果说美国社会的精神领域是一个五花八门的超级市场,那么就应该向人们提供一种类似“购买者须知”的警告,以防止人们落入一些以伪善面目出现而从事可疑活动的组织中去。美国《妇女家庭》杂志也忧心忡忡地指出:人们对那些声称能回答一切问题并企图通过思想控制去改变人们信仰的组织,应该抱怀疑态度:这是一些很危险的教派,他们以劝人信教可以求得超度为诱饵,实际上却剥夺了人的思考能力。
生活的逻辑正是这样:如果人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只为自己而活着,忘却了他对人类的前途和历史的发展所负的责任,那么,物质的丰富只能给他带来精神的贫困,成为邪恶势力的俘虏。这大概是人们应该从美国的宗教迷信中得出的教训。(附图片)
方成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