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从米箩跳到糠箩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1
第8版()
专栏:

从米箩跳到糠箩里
晨平
《北京晚报》载,崇文区郭庄副食品商店青年女售货员李秋莉,主动要求到鱼组工作,处处方便顾客,被誉为“心灵美的卖鱼姑娘”。
这位卖鱼姑娘刚进店时,被分配去卖糕点,这是全店最干净的工作,可是她却偏偏要去干又脏又累的卖鱼活。这在有些人看来是费解的,甚至会认为她是犯“傻气”,要是聪明一点的话,谁会从米箩里往糠箩里跳呢?
生活里确有为数不少的“聪明人”,总是挖空心思,想从“糠箩”里往“米箩”里跳:是农村户口的要变成吃商品粮的城镇居民;当工人的要弄成坐办公室的干部;在边疆的要闹着弄到内地来;等等,等等。有的是“三级跳”:当兵热门时,往部队里跳;读书吃香了,往大学里跳;现在的“奋斗目标”是往国外跳。当然,这里不是指那些符合政策、手续的正常调动和派遣,而是批评那些貌似符合政策规定,实则是不择手段、违法乱纪以图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
应该承认,小至卖糕点与卖鱼,大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条件是有差异的。我们历来提倡,“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我们的口号是“能上能下”。现在调动、安排干部,分配大学毕业生,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愿上不愿下”,把到基层、到外地、到边疆、到困难的地方去视为“畏途”。然而,“畏途”之上,各人的表现并不相同,有人望而却步,有人犹豫彷徨,但是大多数人是勇往直前的,他们把建设穷乡僻壤、改变落后面貌当作己任,含辛茹苦,矢志不渝。正是这样,经过一批批人的奋斗,条件差的地方才逐渐变成了“米箩”。相反,把条件暂时差一些的地方和工作岗位看成一成不变的“糠箩”,避而远之,这本身就是缺乏国家主人翁思想的表现。至于把我们可爱的祖国也恣意比作“糠箩”,一心想往洋“米箩”里跳,那就应该想想自己有多少爱国主义思想了。
李秋莉是个平凡的人,她象许多青年人一样,喜欢干净的工作,“从本心来说真不愿干卖鱼的活”,但她还是主动要求去了,因为那里需要她。把工作需要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情操是高尚的,也是李秋莉值得赞扬和学习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