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百花村外又一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2
第2版()
专栏:通讯

百花村外又一枝
本报记者 田流 黄际昌
离开热闹的漳州市区,南行5里,我们进入另一个天地:山青水秀,花木葱茏,空气中飘散着阵阵馨香,令人心旷神怡!虽说是初冬时节,阳光还是暖融融的,这里的农家把春色早占了。
在去百花村的路上,公社书记老黄同志兴冲冲地说了一连串好消息:“我们九湖公社,在闽南算是花果之乡。今年水果花卉大丰收。光水仙花球茎,今年可以上市360万粒,比去年增加200多万粒,占全社农副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说话间,响起运花车队清脆的喇叭声。
“九湖的水仙销往哪里?”
“国内销往十几个省市,外销东南亚和欧、美。”
这里四季有花,花多蜜源也足。公社书记风趣地说:“全国各地的蜜蜂都来‘赶集’哩!”
我们边说边走,只觉得空气中的芬芳更浓,眼帘前闪过的花丛更加艳丽多采。到百花村了!你看,家家的屋前房后都种了花木,屋顶墙头也供着盆花。在这人多地少的乡村,“寸土寸金”,他们把空间也很好地利用了。四季种花,他们这样精种细作,充分发挥本乡本土的优势,确实值得效法。
看了百花村,我们准备返漳州。同行的老李建议我们再去看望一个“花秀才”——邹塘六队的知识青年王茂盛。他种花不过三年,由于勇于实践,善于学习,花技已超过当地一些老花农。前些天他被地委书记“考”了一次,提出许多栽培花木的技术问题,他对答如流。我们转身去邹塘,路上巧遇了。“小王同志,去哪里?”“上海花木公司派人来买花,我去找人联系。”“你家的花还不够卖?”“大家种花都想卖,我不能一家独卖呀!”
小王领着我们进了他家的花圃。大约1亩8分田,整理得井井有条,种上了水仙、玉兰、茉莉、月季、兰花,不下150种。在花木丛中搭起一个尖顶棚,里面放着一张被汗渍浸红了的竹床。“谁在这里睡?”“我睡,中午、黑夜看园子。”竹床不会说话,却证明这位“花秀才”已把许多心力付与这百花园了。眼前,这园的花木规模不如百花村宏大,却有一股急起直追的势头。
花中珍品,要推水仙花。买上几粒花头,侍弄一番,凌波浮玉盘,天葱托金盏,室内生香,沁人心肺。你可知道赏花容易栽花难呵!这水仙花是多年生,栽培出一个好球茎,要经过三年才到手:头年农历八月,花农翻田、晒土、作畦,霜降前后,将小球茎埋进花田;第二年四月末取出,等到八月再埋进去;第三年四月再取出,晾晒。这样连续几年,进行复杂、细致的栽培之后,水仙球茎才逐渐丰满。正所谓“六月不在土,八月不住房,栽在东篱下,寒花朵朵香”。当你临窗扶几欣赏那亭亭玉立的鲜花时,能想到种花人汗流浃背的状况?
王茂盛一家10口人,都不是专营花业的。6个整半劳力都要出工种稻,母亲和妻子要代人缝衣,年过七十的祖父退休了还行医,王茂盛本人又是经常风尘仆仆于乡村道上的赤脚医生。种这么多花,他们连串门看戏、过年过节的时间都“贴”进去了。
年方二十五岁的王茂盛,向我们谈起他家的养花史:1978年他到“百花村”参观,越看眼越热,就地买回一些花种。往哪里种?找来找去,在自己屋旁一片倒坍了的旧宅基地,清理出碎瓦残砖,连同几分自留地,种下了。头一年花的收入300多元。第二年又扩种了,收入800多元。第三年,也就是1980年,花木收入增加到1,000多元。人勤地不懒,经过三年栽培的水仙花,今年丰收。仅上半年花木收入已超过5,000元,加上其它收入,成了“超万元”户。
同来参观的一位同志,听了小王的介绍,脱口而出:“你把收入抖落出来了,不怕露富?”
“怕什么!”王茂盛接过话头说:“劳动致富,是党的政策,我信得过!”
他把我们领进他家的厅屋。一个中年妇女起身打了招呼,又低头坐下,继续用脚踏着缝纫机,她身后的墙上挂着好几条没有钉扣的料子裤。他的祖母在灶前烧火。一家三代,没有闲人。厅屋里的摆设虽不如百花村里的老花农家那样富丽,只看看他们一家人身上的新式穿戴,案上放着的那台收录两用机,就不难看出几分“家境”来。小王从厢房抱出一大摞信件,笑吟吟地说:“自从省报登了我家种花的事,各地来信真多!”
我们接过细看,有来自杭州、广州、上海、福州要求买花种的,有来自海南岛、黑龙江询问栽花技术的。一个月内收到的信就有50多封。
有一封信是贵州山区一位小学教师写的,情词恳切地要求寄几粒花籽,作为美化校园用。
“小王,这封信你复了吗?”
“每信必复。”
“给他寄去花籽没有?”
“随信附上了。校园的确需要美化,贵州要美化,全国从山区到平原都变成繁花世界,多好”!说到这里,小王笑得象孩子那样快活。
我们赞佩面前这位共青团员的心灵美!尽管他终日忙得象只蜜蜂似的,还挤出时间来写信,答复素不相识的“花迷”们提出种种问题,为他们穿针引线,搭桥铺路。有人曾经劝他撂下“赤脚医生”的挑子,专门养花,一心发家,他婉言谢绝了:“党培养我当了村医生,我怎么可以半途丢下不干!”“我钻了几年小儿科医学,眼看孩子们生病不管,心里过不去。”花事虽然繁忙,他仍坚持出诊。他的老祖父是方圆几十里有点名气的大夫,从医院退休后回家,常有登门求医的,他也是有求必应,从不主动索款。他们惦记着群众的疾苦,他们日夜谋求的是美化家园,美化祖国。在这里,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冒尖户”,把一家的命运同千家万户的命运紧密地联结起来。心碰心,手挽手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行进。
王茂盛突然问我们:“听说过王占春烈士吗?他家就在我们隔壁”。说这话时他脸颊上流露出很自豪的神情。
王占春!好熟悉的名字!1931年至1932年期间,他是闽南游击队的一个负责人,敌人多次派兵血洗他的家乡——邹塘。王占春同志英勇奋战,光荣牺牲了。半个世纪过去,在烈士洒过热血的土地上,竟有众多的王茂盛们披荆斩棘,振兴家园,把鲜花铺平富裕的大道,用汗水迎来明媚的春光,烈士有知,当含笑于九泉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