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初访伯利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2
第7版()
专栏:

初访伯利兹
新华社记者 李颖息 徐耀明
9月21日,在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地峡东北部,伯利兹蓝色的国旗冉冉升起。拉丁美洲第三十个独立的国家诞生了。
在迎接这个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前往伯利兹采访她的独立庆典。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边境城市切图马尔过境,跨过墨、伯两国的边界河翁多河就踏上了伯利兹的国土。
汽车一直是穿越原始的灌木丛蜿蜒前进。映入眼帘的都是碧绿碧绿的灌木,间有婆娑的棕榈树夹杂其中,显得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一踏入伯利兹境内,就为庆祝独立的气氛所感染。庆祝独立的活动从9月12日就开始了。沿途小镇的大街上,悬挂着庆祝独立的大横幅:“独立开始了”、“9月21日是独立的日子”、“伯利兹是一个新诞生的国家”。公共场所不时传出节奏明快的乐曲和欢乐的笑声。有的地方可以看到穿着印有“伯利兹,独立,1981”字样衬衫的男女,随着乐曲在跳非洲舞,四周的群众鼓掌助兴,洋溢着热烈欢乐的气氛。
进入伯利兹城,使人感到节日的气氛更浓:主要建筑物挂满了彩旗,主要街道的电杆都用棕榈树装饰起来。20日下午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不同肤色的居民驾着彩车,在鼓乐声中载歌载舞。21日独立日,从上午8时至下午6时,全城竟日狂欢。人们随着强烈音响的乐曲,如痴如醉般跳舞,个个跳得汗如雨下。我们住宿的福特·乔治旅馆的一位黑人服务员,见到我们便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他不时高声地说:“伯利兹好极了”、“独立,独立”,眉宇间洋溢着对国家取得独立的欢乐心情。
伯利兹原来的首都是伯利兹城,它位于加勒比海岸,1961年发生了一场特大的飓风,把这个城市的85%的建筑都破坏了。为了防止飓风的侵袭和发展内地经济,伯利兹政府决定迁都。新首都位于伯利兹城以西的一片大平原上,两城相距80公里,东南面有玛雅山脉为屏障,挡住了从加勒比海刮来的飓风,它几乎位于该国的中心,贯通南北和东西的公路干线都通过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地点适中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地方。新首都用伯利兹和流经这里的全国最大的河流莫潘河的名字合并取名为贝尔莫潘。从1967年开始建设,经十多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1978年政府正式搬到新都办公。但到目前为止,除政府大楼、议会大厦、广播电台、银行、商店和一些官员住宅外,其它建筑物不多,甚至连一所旅馆都没有。现有居民4,000多人,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可算是现在世界上人口最少的首都了。
迁都后,伯利兹城仍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国41%的人口居住在这里。1961年飓风浩劫所造成的破坏,早已修复。英女王的代表总督府仍设在这里,许多政府部门或设在这里,或在这里设有办事处。广播电台的中心台和三家报纸以及近年来才兴建的唯一的一所大学也在这里。
伯利兹这个国家兼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全国90%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盛产红木、苏木和染料木等贵重木材。但自十七世纪英国殖民者前来经营伐木业,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滥伐,大部分的森林资源已被掠夺殆尽。目前只有西北部山区还继续出产红木等贵重木材,是该国的重要产品之一。因此,伯利兹把红木定为国木,绘在国旗上。
由于盛产木材和潮湿的关系,这里的房屋建筑别具一格:用木柱将底层架空,人们都住在二层,家家户户都在屋旁架起楼梯,拾级而上,才能抵达家门。建筑材料全部是木料,有的连屋顶也是木板的。这些木头房子有的漆成白色或苹果绿,从外表来看倒也很一般,但房子内部,地板都是名贵的红木,却是有点豪华了。由于沿革下来的生活习惯,用水泥、钢材建筑的现代化房子,多数仍保持这种风格,就是在全国第一大城市伯利兹城也不例外。朋友告诉我们,加勒比海的水平面比伯利兹城的地面还高。刮飓风时,常常“水漫金山”,人们居住在二层,就不必担心水淹之患了。
在我们经过的近两百公里的路程中,凡是已开垦的土地,见到的都是大片的甘蔗田。据了解,全国种植甘蔗4.5万英亩。制糖业是伯利兹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最近几年,每年产量达8万吨。这对只有14.5万人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每人平均达550多公斤。所产原糖95%供应英国,出口糖的收入,占其外汇总额的60—70%。此外,伯利兹还盛产柑桔、香蕉。柑桔每年产量达130万箱(每箱约90磅)。沿海盛产大龙虾、旗鱼、海牛等。水果和水产出口占其外汇收入的30—40%。到目前为止,伯利兹还是农业国。只有少数的轻工业,如木材加工业,玉米面加工业和制衣业、制鞋业。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14,850万美元,每人平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
伯利兹独立了,这个划时代的日子,必将为它的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