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自强不息的人们——北京市昌平县盲人厂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3
第3版()
专栏:

自强不息的人们
——北京市昌平县盲人厂纪事
在北京市昌平县城东南的龙凤山下,有一个盲人工厂。这个有50多名残废人(主要是盲人)的集体企业,以荆柳编织为主,附带做些车马挽具。十多年来,这个工厂的残废人,艰苦创业,自食其力,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那还是六十年代初期,昌平县有两个年青盲人,一个叫纪志明,一个叫吴殿中,从北京市盲聋哑人学校回到了家乡。这两个新社会的青年人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也不愿走旧社会盲人的老路。当吴殿中的母亲要他拜师傅学算命时,小吴断然拒绝了。他们羡慕城里专门为残废人设立的福利工厂,心里想,能不能在农村也建立一个适合盲人生产的厂子呢?从那时起,纪志明和吴殿中在昌平县发起成立了“昌平县盲人事业筹备小组”,开始为盲人的事业奔波。可是,直到1974年,他们才在县供销社的帮助下办起了一个编织组。
1975年,13个盲人盖了两间新房,石头是自己运的,土坯是自己脱的,墙是自己垒的,就连锅台、炕都是自己搭的。盖房子连明眼人都感到困难,而盲人却干成了,他们克服了多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是什么信念,给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呢?他们说:“我们也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75年底,盲人编织组开始有了利润,1976年1月,每人分了十几元钱。当他们第一次拿到自己挣来的钱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啊!他们自豪地说:“我们也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现在,盲人编织组在龙凤山下建设了16间新厂房。全厂有固定资产两万五千多元。盲人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不吃大锅饭,平均每人一个月收入三四十元。
本报记者 吴元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