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提倡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4
第2版()
专栏:

提倡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
本报评论员
沁县尧山大队多数社员想继续实行小段作业、定额计酬的责任制,可是大队干部怕说自己思想不解放,产生了顾虑。县委书记扆耀光深入调查研究后,明确表示支持多数社员的意见,使责任制形式很快确定下来。县委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从实际出发完善责任制的作法,值得提倡。
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生产责任制,这样讲并不难,真正做到却很不易。为什么有些地方也说不搞“一刀切”,实际工作中还是“一刀切”?为什么有些地方反对上边搞“一刀切”,而他对下边仍然搞“一刀切”?这里有思想认识问题,有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行政命令”和“一阵风”的影响还未肃清的问题。对于许多地方实行包产、包干到户,有些同志有一种误解:一是把责任制误认为只有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这种形式,二是把“双包”形式误认为分田单干。还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机械地把自己那个地区划为某一类,只准搞某一种的责任制形式。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不对的。党中央确定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就是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生产发展水平和干部管理水平,采取符合群众愿望,有利生产发展的责任制形式。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不仅在全国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一县一社甚至一个队也各不相同。因此,确定责任制形式,不能强求一律。有些同志,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套客观现实,或者限制“双包”,或者硬推“双包”,作法虽不同,却都是违背因地制宜原则的。
农业生产责任制已普遍建立,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让农民选择他们认为适宜的形式稳定下来。实行哪种责任制形式,要看是否适合当地的生产、管理水平,为当地多数群众所欢迎,能否达到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凡是群众欢迎,经济效果又好的责任制形式,都应该加以肯定。这就叫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去选择责任制形式,才能谈到完善和健全。基层干部思想上产生误解和顾虑,责任主要还在于上级领导。只要领导机关的主要领导同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既不硬推,也不硬纠,更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走群众路线,因势利导,各种误解自会消除,这比一般地讲讲大道理要有说服力得多。
在完善责任制过程中,也应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阵风”、“一刀切”。尽管当前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但也值得注意。沁县县委的领导方法值得提倡,道理就在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