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先哲的精神 后生的楷范——读《辛亥革命诗词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5
第5版()
专栏:

先哲的精神 后生的楷范
——读《辛亥革命诗词选》
晏政
当我读着《辛亥革命诗词选》(刘运祺、蔡炘生编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每每会想到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前驱者之一的章太炎先生的两句评语:“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是啊,辛亥革命志士们那种崇高的民族气节,灼热的爱国激情,昂扬的战斗意志,奋不顾身的自我牺牲精神,恰如一座辉煌的革命纪念碑,给后人以启迪,以鼓舞,以鞭策,召唤着人们投入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斗。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青少年,对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之下的旧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当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怎样一种悲惨境地里,是不甚了然的。由于对祖国的历史缺乏认识,他们自然就不懂得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革命能有今天,来之何等不易!《辛亥革命诗词选》中的一些诗篇,从几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清朝末年国家备遭侵略、人民饱受欺凌,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图景。请看吧,“大地沉沦几百秋,烽烟滚滚血横流”,“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官心狠豺狼,民命贱鸡狗……回看饿莩余,百不存八九”,这画面是多么凄惨、暗淡!请听吧,“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于今形势转苍皇,弱肉无如食者强,西域版图供馁虎,东邻舆榇走降王”,“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这声音又是多么沉重、哀痛!但它们的的确确是旧中国社会生活的逼真写照。透过诗人们忧愤深广的描绘,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须知世界文明价,尽是英雄血换来”。新中国原来是经过几代革命者披荆斩棘,舍生赴死,从血泊中站立起来的啊!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可是同样由于种种具体的历史原因,我们的事业也遭受了挫折,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应当怎样对待我们面临的困难,争取我们亲爱的祖国更加光明、美好的前途呢?在这方面,辛亥革命诗人们也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学习的“楷范”。这里,我们想着重指出三点:
第一,是他们那种十分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感情。吴玉章同志在他青年时代写的《东游述志》中,用这样的诗句说明了他参加辛亥革命的动因:“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这实际上代表了当时革命队伍中先进分子的共同心声。秋瑾和何香凝是辛亥革命时期两位著名的女革命家,她们差不多用同样的诗句表达出了同样的思想感情。“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是秋瑾托物咏志、借诗抒情。“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这是何香凝送别丈夫时的嘱咐,她们对待祖国的感情,是多么炽热、纯真、圣洁!这种感情,是值得我们引为骄傲的民族品格。
第二,是他们那种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革命献身精神。在《辛亥革命诗词选》中,收辑了辛亥革命志士的好多首诀绝词。这些激昂悲愤的诗篇表明,革命的先行者深知,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使祖国获得新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因此他们一当投身革命,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即令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徐锡麟的“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赵声的“一腔热血千行泪,慷慨淋漓我有言:大好头颅拚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就是这种时代强音的艺术表现。当我们今天读着先哲们用血泪谱写的这些音调高亢的英雄乐章时,怎能不为他们那种舍身取义的凛然正气,国而忘私的高尚情操所感动呢?这种“丈夫各有千秋意,毋为区区儿女颜。相期譬金石,誓涤尘垢清人寰”的献身精神,难道不是在建设四化强国的斗争中,同样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大大发扬的吗?
第三,是他们那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在《致谭人凤》一诗中说:“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在通向胜利的革命征途上,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可以说古来无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一个阶级,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有其软弱、妥协的一面。但就其中少数杰出人物来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革命斗争中那种前仆后继、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战斗精神,则是令人敬佩的。从《辛亥革命诗词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着革命处于逆境时,诗人们或则把革命比做远程登山,慰勉战友继续不断地“向前向前,登山极巅”;或则比做大江涉水,“寄语中流行渡者,满江风雨莫停桡”。他们崇高的信念和行动准则是:“不管习风与阴雨,头颅尚在任吾狂”,“沧桑有变心难易,依旧冰清与石坚”。这是何等阔大的气魄,何等坚毅的风骨!在向四个现代化的大进军中,也只有发扬光大这种韧性战斗精神,才能实现胡耀邦同志所号召于我们的:“征服‘十八盘’,登上‘南天门’,到达‘玉皇顶’,然后再向新的高峰前进。”
《辛亥革命诗词选》所辑革命诗词,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荡人心魄的战斗鼓舞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直接承绪和实践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界革命”的主张,自觉地把诗词当作革命的鼙鼓,战斗的号角,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代革命诗风。我国自古号称为诗的王国,而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象《辛亥革命诗词选》这样集中地反映了整整一代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和文采诗情的,还是极为罕见的。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诗人,是在刀光剑火、戎马倥偬之余援笔题诗的。他们的诗词来自火热的斗争生活实践,发乎战斗者壮怀激烈的胸臆,所以不能不充满“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鲁迅:《摩罗诗力说》),这样也就形成了它们在艺术上的最大的一个特色:雄浑豪放,汪洋恣肆,悲壮昂奋,沉挚激越。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们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革命的新内容相谐和,使优美的韵律与雄放的散文笔法相谐和,使“流俗语”、新名词与旧格律相谐和,因而继黄遵宪等人之后,用“旧格调造出了新意境”,把“诗界革命”向前推进了一步,给我国古老的诗坛注入一股更为浓烈的清新、活泼、刚健的气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