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来自中学生的呼声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调查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6
第3版()
专栏:

来自中学生的呼声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调查摘要
本报讯 《中国青年》杂志今年第20期,发表了题为《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来自中学生的呼声》的调查摘要,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重视中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国青年》杂志社在调查中提了8个问题,请中学生回答。这8个问题是: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你一天中什么时候最愉快?你觉得生活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学校对你们有什么要求?家长对你们有什么希望?你对自己的前途有什么考虑?你愿意怎样度过自己的中学时代?学生们在回答“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时,说:我的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四个字:紧张学习。我们简直象个机器人,整天就在这繁忙的、枯燥无味的、劳累不堪的、十分厌烦而又不得不为之奋斗的学习中度过。
对于“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说:最怕的是过不了高考这一关。我们就象在羊肠小道上赛跑,谁都想跑到终点,但随时又都有被挤掉的危险。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整天挤在这条竞争的小道上,同学之间在竞争,学校之间在竞争,家长、老师也在竞争。上上下下都让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叫人透不过气来。为了过好高考这一关,学校把有经验的教师集中到少数几个快班,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纯粹是“填鸭”“催肥”。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同学之间成了竞争的对手,互相嫉妒,互相保密。
许多中学生说,现在学校的最大要求就是有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成绩好的学生被看成是学校的“资本”。有的学校不得不千方百计留住本校的高材生;有的学校想方设法到处去挖“尖子生”。我们一进入高中,老师就说“高一要当高二上”,“为高考,时刻准备着”。学校虽然也开设了数学、物理等课外活动小组,但还是尖子里拔尖子,课外小组还是为追求升学率服务。我们老师说:不抓“4%”站不住脚啊!高考“剃光头”,社会舆论的压力受不了。
在回答“家长对你们有什么希望”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同学这样写:父母希望我象哥哥一样考上大学。我哥哥高中两年,电影、电视一概不看;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就埋头钻进自己的小屋读书。一日三餐,饭菜端到了桌上才去叫他吃饭,连自己的衣服都不要他洗。去年我上高中后,也成了这种情况。有时我受不了这种约束,去看一会电视,家长就在旁边唠唠叨叨。光唠叨几句还是好的,有的家长轻则骂,重则打。这学期开学后的摸底考试,有个同学得了70分。他爸爸知道后,不问青红皂白,跑到学生宿舍,当着同学的面就给这个同学一巴掌,责骂道:有人得90分,你就不能得70!
对自己的前途,他们是这样想的,考上大学是“金饭碗”,能“顶替”是“铁饭碗”。如果考不上大学,又没条件“顶替”怎么办呢?在家待业,社会的压力、公众的舆论足以冷却一个年轻人的心。
《中国青年》杂志在为调查摘要而加的编者的话中指出: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鞭策着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为培养人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些对推进祖国的教育事业都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滋长,在发展。它的危害所及,如果再不引起注意,并加以制止和纠正,将直接影响到6,000万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今天教育指导思想上的缺陷,会导致若干年后建设人才的匮乏。如果仅仅抓住了百分之几,而丢掉了百分之九十几,又何以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交代!
现在,少数重点学校门庭若市,多数普通学校冷冷清清,有些学校过早地给学生分科,教学上重视升学指导,忽视基础训练,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结果既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也违反了教学规律。“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这发自肺腑的呼喊,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反省。
《中国青年》杂志开辟了“我们应该怎样成长?”的专栏,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