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献身于业余教育的人们——记创办钱江业余学校的几位退休老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6
第3版()
专栏:

献身于业余教育的人们
——记创办钱江业余学校的几位退休老人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座办得十分兴旺的职工业校——钱江业余学校。每当人们看到一批批从这所学校结业的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交口称赞创办这所业余学校的詹少文等几位退休老人,赞扬他们献身于教育事业,热心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崇高精神。
詹少文原为浙江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十年内乱中经受过种种磨难。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组织上给他落实了政策,他心情舒畅,决心以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他毫不犹豫地把补发的4万元工资全部捐献出来,并联合其他几位退休的原工商业者,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钱江业余学校。
退休老人办学,遇到的问题很多: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他们不畏困难,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借用了一所中学的校舍。为了聘请老师,这些老人又不辞辛苦地到处奔走,广征慎选,终于聘请了100多名兼职教师。缺少教材,他们就想方设法到各地觅购,自己动手编印。
为了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老人们对师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天上课前,他们给老师准备好粉笔、教具、点名册,课后为教师们倒洗脸水。有些老年教师视力差,讲课音调低,他们就在讲台上增设了台灯和扩音器。老师生病了,他们一次次前去探望。老人们经常与学员谈心,主动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安排补课辅导。每天晚上,学校操场要停放千把辆自行车,老人们主动去看管,把自行车安放得井然有序,并购置了大批塑料布,使自行车不致被雨淋湿。总之,不管大事小事,这些老人都是事必躬亲,不辞辛苦。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这所业余学校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学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尽可能满足职工的要求。另外,在学制上也灵活多样,最长的是四年,最短的仅三个月。
现在,这所学校共招收了5,000余名学员,专业设置从办学初期的4个扩大到14个,班级从12个发展到100个。两年来,学校先后有1,000多名学员结业,经过培训和实践,他们已成为商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本报记者 沈世纬 唐庆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