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6
第4版()
专栏: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本报评论员
改变思想战线领导的涣散软弱状态,就要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适当的正常的思想斗争。但是有些同志很怕听到开展批评、开展思想斗争,特别是听到要批评自由化倾向,更是“谈批色变”。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曾长期处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政治生活不正常,往往把同志当成敌人来整。特别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更是以整人、害人为能事。不少同志深受其害,至今余痛未消,余悸犹存。还有些同志由于过去错批过别人,不愿重犯过去的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斗争,同过去那种过火的斗争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原则的区别。我们要防止过火的斗争,但决不能取消正常的思想斗争,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没有正常的思想斗争,工作就不能前进。当前思想工作所以存在软弱涣散状态,就是由于缺乏正常的思想斗争。
所谓正常的思想斗争或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说:第一,要有团结的愿望,有治病救人的好心,不是一棍子把人打死。第二,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添枝加叶、任意夸大。第三,要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第四,要讲究方法、方式。当然,正常的思想斗争还应当包括:允许反批评;允许被批评的同志有一个认识错误的过程;不强迫作检讨。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讲到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的时候,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所谓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夸大一个人的错误,罗织成为罪状,并给予政治上、组织上的打击甚至迫害。”这就把正常的批评和打棍子之类的错误批评之间的界限划分得清清楚楚。
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就是这样开展思想斗争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继承、发扬了延安整风的优良传统,正常的思想斗争实际上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包括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和批评不正之风。今天,批评左的错误、批评不正之风,大多数人是不会有什么害怕和反感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开展批评,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采取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方针,有《准则》的规定可作依据,有过去几年处理思想问题的榜样可以遵循,不搞运动,不搞围攻,不去整人,着重澄清思想,以理服人,实在是丝毫没有叫人害怕的地方。党中央一再声明: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是一贯的,党对文艺、文化、学术、知识分子的方针也是一贯的,没有、不会有、也不允许有什么反复。我们对这一点应该坚信不疑。
近几年,党中央在批评自由化倾向时一直坚决地执行了这条方针。对于写了有严重缺点或错误的文章和作品的同志,中央领导同志总是从爱护的观点出发,既严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又热情地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真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虽然有的作品错误比较严重,但是并没有一个作者被打成右派。这是事实,我们总该相信,总该放心了吧!
当然,多年过火斗争造成的恶果,一方面是许多同志既不愿自我批评,也不敢开展批评;另一方面,也确实有极少数同志习惯于过去那套作法,一提思想斗争,自觉不自觉地夸大别人的错误,想搞点压服。前一种倾向是主要的,当前应当着重解决。后一种倾向,也要注意防止。如果不及时防止和纠正后一种倾向,也不利于纠正前一种倾向,实际上也妨碍着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在正常的思想斗争中受到批评的同志,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害怕、反感、无所谓的情绪,都要不得。须知,一切正确的、善意的批评,正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爱护和帮助。我们看到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虽然写过有严重缺点的作品,但是由于能够正确对待批评,后来终于写出了优秀作品;另一种人虽然写过较好的作品,但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结果写出了有更严重错误的作品。这两种态度中,哪一种于人民于自己更有利,不是显而易见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