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从华盛顿看波恩会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7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从华盛顿看波恩会谈
本报记者 袁先禄
“华盛顿近几天来睁大眼睛注视着波恩,最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一位美国人士这样描写里根政府对勃列日涅夫西德之行的心情。美国对这次波恩会谈深表关切,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段时期以来,西欧和平主义思潮抬头,反对美国在西欧部署核导弹的示威迭起。不久前里根关于战术核战争的讲话,更使西欧反美情绪加剧。不少西欧国家的领导人处境被动,对美国啧有烦言。美欧关系愈形紧张。这种局面,对力图分化欧美关系的莫斯科说来,真是求之不得。勃列日涅夫这次西德之行是苏联领导人在侵略阿富汗以后第一次访问西欧,其目的不仅要使自己摆脱孤立处境,而且要借西德作讲坛,向西欧进一步展开和平攻势,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而把里根描绘成“战争贩子”,使西欧和平主义的活动锋芒直指美国,以孤立美国,阻止北约核武器的现代化,从而保持并加强自己在欧洲的核优势,为称霸欧洲制造有利条件。
这次会谈结果不仅对美苏双方在日内瓦会谈中的地位,而且对今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防止苏联的图谋得逞,美国总统里根才抢在波恩会谈前夕,提出了美国有关裁军的四点建议。
由于美国事先采取对策,勃列日涅夫这次西德之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美国报纸不无得意地报道,苏联领导人来到波恩,看到的不是反美示威,而是规模巨大的抗议苏联侵略和扩军的示威。在苏德领导人的会谈中,施密特支持里根的建议,要求美苏双方在欧洲都不设置中程核导弹,而勃列日涅夫则象美国报纸所说的那样,不得不解释苏联为什么必须在欧洲保留SS—20核导弹。尽管苏方发言人扎米亚京能言善辩,但也未能使西欧舆论相信勃列日涅夫在会谈中提出的建议有多少积极意义。会谈结果,双方承认分歧没有解决,取得一致的只是“东西方对话应该继续”而已。
由此可见,莫斯科口头上鼓吹欧洲核裁军,而行动上却力图加强针对西欧的核力量,这种言行不一的“和平攻势”有着致命的弱点,貌似凛冽,其实脆弱,是不难戳穿的。
但是,美国在这一回合中挡住了苏联的攻势,并不表明美国对苏外交已经取得了主动。《华盛顿邮报》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在波恩会谈中提出苏方建议后,美国总统顾问米斯24日上午很快就向记者表示,这是“方向正确的第一步”,意味着苏联“也愿以诚意进行谈判的有希望的迹象”。只是在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的舆论对苏联建议做出冷淡反应之后,美国国务院在24日夜里又发出一个调子不同的声明,指出苏联建议“没有什么新东西”。这似乎表明美国对苏联的策略的估计还存在某种混乱,缺少章法。
明显的事实是,莫斯科近年来为加强自己在欧洲地位所做的努力,并非毫无成效。这次波恩会谈前夕,苏联和西德就天然气供应达成协议,意味着莫斯科对西欧的经济影响有所增强。据美国官方透露,苏联正计划把射程将近1,000英里的SS—22新型短程导弹,逐步代替原有的射程500英里的SS—12导弹。这样,撇开中程导弹不说,苏联只要把SS—22这种新的短程导弹摆在国土西边,照样能威胁西欧,保持自己的军事优势。另外,在西欧的和平主义运动中,苏联也不是没有施加影响,而在马上就要开始的日内瓦会谈中,苏联还会玩弄一些颇能迷世惑众的新手法。面对这种局势,美国如果由此过分乐观,就未免不切实际了。
(本报华盛顿11月25日专电)
会前“杂耍” 陈封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