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在维也纳观看歌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8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在维也纳观看歌剧
陈封雄
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一次戏,对于奥地利人来说,已经是难得的机会;对于外国人,当然更是一件值得记忆的经历了。
这座歌剧院每年演出300个晚场,几乎每晚变换节目。它之闻名于世,是因为所上演的剧目、乐队的水平、聘请的角色,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票价又相当昂贵,最高的包厢票每张达3,000奥地利先令,约合人民币300元。它上演的节目,早在半年前即排定。据说,明年2月的戏票现在已全部售完,因此得及早订票。以上这些,恐怕就是许多人觉得在那里看一次戏,简直是“不虚此生”的原因了。
作为从东方不远万里而去的外国人,承蒙主人在两三个月前就为我们订了座位,使我们能在这个名扬世界的音乐之都的名剧院中欣赏一出西方古典歌剧,也可以说是不虚此行吧!
那天演出的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西尼的歌剧《托斯卡》。他的另一名作《蝴蝶夫人》,则是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托斯卡》的剧情是:大约两百年前,罗马警察局长陷害一个意大利穷画家,企图夺走画家的情人,最后画家被枪决,画家的情人刺死警察局长后跳崖自杀。在欧洲,这出戏可能和京剧《玉堂春》在中国那样为人们所熟悉,因此上座率历久不衰,深受观众喜爱。很多内行观众是去看演技、听唱腔的。在我邻座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演出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闭目凝神,不时地用手指打着拍子,细细品味,沉迷其中。可见奥地利人对音乐、歌剧的喜爱。
那晚的歌剧,演女主角的是从英国聘请的名演员格文尼·琼丝。她的女高音大唱段有三次博得满堂喝彩。和我国剧场的传统习惯不同的是:观众鼓掌叫好时,舞台上的演员便停止动作,有如电影中静止的镜头,乐声也立即停止,直到掌声停息,全场复归于寂静后,乐队指挥才再举起指挥棒,演员们又举手投足,继续表演。这样既表达了演员对观众的谢意,又使音乐和情节的完整性不受影响。
这出三幕歌剧演出的时间总共只有两小时,幕间有15分钟休息。这时观众都到两大间十九世纪式的装饰华丽的休息厅里,三三两两地轻声交谈,或吸烟,或喝些冷饮。这两次休息时间,也是妇女们展示她们时髦服装的好机会,因为剧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观众必须穿礼服。不过现在也不很严格了,我也看见一些只穿毛衣和牛仔裤的青年。有些日本妇女穿起了和服。我们中国的中山装当然也是礼服了。
值得一提的是剧场内的秩序。剧院7点半准时开演,没人迟到,因为迟到就得等待第一次休息时才能入场。大幕拉开后,乐队的指挥棒一扬,全场立刻鸦雀无声。在长笛轻轻奏鸣声中,我不禁遐想:假如有人嗑一粒瓜子,那声音对于正被引入音乐意境的千余观众,是不是会象令人心悸的一声霹雳呢?当每幕结束时,主要演员总要到台前谢幕三四次。终场时,观众也总是待演员谢幕完毕,才鱼贯退场,绝无抢先离座而去的。
歌剧院交响乐队的指挥是剧院的灵魂。剧院之所以享有国际声誉,主要是因它一直聘请最好的乐队指挥。曾来我国访问的卡拉扬,就曾担任这家歌剧院的乐队指挥达八年之久。
维也纳歌剧院是1869年建成的,开幕日演出的是莫扎特的《唐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剧院被炸毁一半。战后奥地利虽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但却把修复国家歌剧院作为首要之务。因为奥地利人认为,这个剧院是维也纳之成为“音乐之都”的主要象征。政府拨款2.65亿先令整修多年,使它于1955年恢复了昔日的光彩。除厅座外,尚有六层楼厢,共容纳1,600多观众,另售站票567张,只能在第六层上看。这年11月5日演出了贝多芬的《费德利奥》以庆祝剧院再生。那天有不少观众从外国专程赶来参加。奥地利人把这一天喻为“奥地利加冕日”。
奥地利以崇尚音乐艺术自豪,政府也大力支持音乐事业。据说国营的剧院和音乐厅等单位每天约亏损100万先令,因为演出服务人员的工资和布景等开支浩大。但政府包赔到底。为了保持“世界第一流”,更要不惜工本。例如聘请主演《托斯卡》的英国女主角,演两小时就得付酬金10万先令。这一来,也就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欣赏“不虚此行”的音乐,于是亏损的钱又从旅游者身上成倍地捞回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