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西海口大队巧借“东风” 思想政治工作活泼生动 一场《喜盈门》 教育全村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9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西海口大队巧借“东风” 思想政治工作活泼生动
一场《喜盈门》 教育全村人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报道:不久前,锦县天桥公社西海口大队党支部利用放映电影《喜盈门》的机会,向全村社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
那天晚上,六、七百名社员从四面八方赶到大队来看电影。他们看到放映机前面摆着桌椅,桌上还放着暖瓶水碗,都感到很奇怪。电影开始了,人们被影片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时而欢笑,时而气愤,都觉得故事好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电影刚结束,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拿过话筒宣布:“今天我们结合看电影《喜盈门》,开一个树新风的表彰会!”话音刚落,只见大队干部把6名孝敬公婆、家庭和睦的女社员让到椅子上,倒上茶水,给她们每人戴上一朵大红花。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接着,党支部书记一一介绍了这些典型的感人事迹,讲了在全大队开展树新风活动的重要性,并列举事实,批评了不孝敬父母公婆的现象。30分钟的短会,在群众中引起很大震动,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散会以后,有的老人眼含泪水,拉着党支部书记的手,激动地说:“党真是啥都管啊!”
原来,大队党支部早就发现由于缺乏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有些青年结婚以后不赡养老人,有的媳妇虐待公婆。党支部感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于是,就利用电影队来放映《喜盈门》,巧借东风,搞了这样的教育活动。
《辽宁日报》为此发表《这个“东风”借得好》的短评说:锦县天桥公社西海口大队利用放映电影《喜盈门》的机会,向广大社员进行一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这个“东风”借得好,借得巧,为我们提供了在新形势下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精神文明的榜样。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听到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埋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工作没有“抓挠”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开展了;农村青年难教育,忆苦思甜也不起作用了,等等。事情是不是这样呢?西海口大队的实践给了我们启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没法开展,根本问题是怎样做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农村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沿袭过去那一套简单、枯燥、粗暴的方法,当然是越来越不灵了。如果我们能够象西海口大队党支部那样,认真研究社员的思想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恰当方法,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象催春的细雨、润物的甘露那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活,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怎么会不受群众欢迎呢?怎么会不起作用呢?
在我们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着“东风”,一部电影是“东风”,一出戏、一支歌、一场球、一次参观、一篇文章、一个报告……都可能是“东风”。关键问题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有心人,能不能把它“借”到手。一个农村的生产大队做到了这一点,这对我们各级领导机关不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促进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