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探索科学的垦荒途径——少耕开沟种植法的研究在宁夏初见成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29
第3版()
专栏:

探索科学的垦荒途径
——少耕开沟种植法的研究在宁夏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商恺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在巍峨的贺兰山和包兰铁路银川段之间,有一条南北狭长西高东低的沉积带。这里风大沙多,降雨量少,土壤为沙质淡灰钙和白僵土,有机质含量极低,自然植被稀疏。但是,这里冲沟较少,地势较为平坦,地下径流较多,具备发展农林牧业的有利条件。
解放以来,农垦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建立了七八个国营农牧场,开发这片处女地。三十年间,大约开垦了30多万亩,尚有1 00多万亩宜垦荒地有待开发。如果每年开垦1万亩,要一百多年才能开垦完毕。这个速度显然是慢了。
然而,开荒速度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一是成本太高。仅机械燃料和人工,每亩成本就达200元以上。二是搞不好会受大自然的惩罚。开荒破坏了自然植被,翻上了生土,头三年捉不住苗,甚至连草也不长,要经过两三年的熟化,才能种植作物,在这期间,刮上几场大风,就要造成沙化。因此,即使国家财力物力允许,每年也不能开荒太多。
农垦科学研究者一直在思考、探索:能不能在这片干旱荒漠的土地上,用最少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好的垦荒和种植效果呢?他们参照国内外经验,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胆的试验,创造了少耕开沟种植法。
少耕开沟种植法(以下简称少耕法)这个名字已经概括了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翻地,不平田,只用一台联合耕作机,直接在未耕地或生荒地上一次完成松土、开沟、施肥、播种、覆盖等作业,出苗前后,再酌情浇灌几次小水,就只等收割了。它把传统种植方法的耕翻耙磨、施肥播种、间苗灭草、追肥浇水、中耕培土等十五六道作业程序,减少到四五道,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年就可以收到经济效益。
今年夏天,少耕法的倡导者刘寅夏同志,带领我们参观了几片试验地。
我们踏进宁夏农垦科学研究所附近的一块少耕法试验田,只见田面上平行分布着一道道深约25厘米,口宽约60厘米的沟,沟的两边是两条作物带,生长着两行株秆粗壮,叶子宽大,颜色深绿的玉米,多数株秆上结了两个以上又粗又长的玉米棒。参加这项研究和试验工作的同志介绍说,开沟是为了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灌,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防止土地板结和次生盐碱化。把玉米种在沟两边,苗小的时候土垄可以防风,日后便于根系及时接触到水分。作物带下面按设计施三层底肥,使肥料随着作物根系的发展,分期发挥肥效。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沟与沟之间留有一条很宽的草带,约有一米宽,上面长满了天然牧草。很清楚,加宽玉米的行距,缩小玉米的株距,是为了通风和充分利用阳光;草带是为了保护植被,防止土壤的风蚀和沙化,并便于土地轮歇。研究人员说,这样种植,在玉米收获以前,可以割取牧草,玉米收获以后还可以直接放牧,或者在第二年实行农牧轮作时将牧草翻在地下,增加粮带下面的腐殖质。
和少耕法玉米试验田相毗邻,是用传统耕作法种植的玉米试验田。它的土质和玉米种同少耕法试验田都一样,只是种植方法不同。它进行了十三四次作业,每亩还多施用了30多斤饼肥和25斤尿素。这块试验田的玉米,看上去也还茂盛,但由于施肥比较分散,通风透光不够好,株秆不够壮实高大,颜色比较浅淡,底部的叶子已经变黄,双穗率不高。由于大水漫灌,田面出现了板结。
这项对比试验,是宁夏农垦科学研究所1979年开始的研究课题。三年来的试验,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1980年用少耕法种植的玉米,每亩产量为696斤,产值为78.65元,纯利润为37.98元。用传统法种植的玉米,每亩产量为454斤,产值为51.3元,纯利润只有3.33元。我们在现场参观时,1981年试验田的玉米正在生长旺期,其效果还不好估算。最近他们来信说,两块玉米试验田已经收打完毕,初步计算结果,用少耕法种植的玉米,单产为839斤,盈利55.8元。用传统法种植的玉米,虽然吃了偏肥,单产才达到757斤,盈利35.39元。
少耕法除了适用于农作物以外,也适用于植树种草。在暖泉农场和贺兰山农牧场,我们亲眼见到在满目荒凉的沙石滩上生长着几片茂密的小树林。这些树林横竖成行,树身茁壮。数了数,成活率在92%以上,树行间两米宽的草带上还长满了牧草。研究人员介绍说,这些小树林都是近两年来采用少耕法试验种植的。它的种植也是用联合作业机,在荒地上一次完成松土、开沟、施肥等作业,然后在沟底移栽树苗或扦插枝条,再用小水沟灌几次,第一年的作业就算完成了。以后每年浇几次水。在林木没有长大成材之前,每年可以收割草带上的牧草一两次,等到林木长大之后,也可以直接到林中放牧。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南梁农场用少耕法种植的西瓜、镇北堡生荒地种植的向日葵,长势都很好。
少耕法在宁夏几个农牧场经过三年来的研究和试验,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研究人员把它概括为八句话:亦农亦牧亦生息,植树造林最适宜;通风透光谁能比,加强抗病抗灾力;省水省肥省劳力,防沙防碱防流失;机械作业大减少,高产低耗多收益。
当然,少耕法还试行不久,也有一些不够完备的地方,这只能在今后的研究试验中继续改进。但是,我们从已经见到的可喜初步成果,可以预见,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获得更加完满的成功。到那时候,不仅贺兰山东麓干旱荒漠的开发利用效率会有成倍的增长,全国各地性质相同的宜垦荒地也可采用这一科学的开发途径,其经济意义将更为明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