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丰收后的一场家庭争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04
第1版()
专栏:通讯

丰收后的一场家庭争论
丰收给许多农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喜庆丰收的欢乐所陶醉,而是着眼于明年如何迈出更大的步伐。湖南省汉寿县周文庙公社陈军堤大队何家湾生产队社员刘辅权一家,秋后一连三次举行家庭讨论会,为今年的现金收入如何使用热烈地争论着。
刘辅权家是洞庭湖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孙三代8口人,有4个男女全劳力。党的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联产责任制的建立,集体生产迅速发展,他家的生活一步一层楼。1979年全家每人平均分配收入150元,去年上升到260元。今年,他家承包了18亩早、晚稻,1.5亩苎麻,3亩油菜,共做工分1.9万多,可收入3,200多元,承包项目样样超产,可得奖金1,000多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1,000多元,全家各项收入共计5,300多元,每人平均660多元,比去年猛增一倍。前两年的丰收,他家解决了温饱问题,还盖起了11间砖瓦房。今年的收入除还清去年盖房的欠款外,尚余现金2,000多元。这笔钱怎么用好呢?全家人已开会讨论了两次,由于意见不统一,争论相持不下。
担任生产队会计的大儿子刘光明说:“咱家要快富,就得走新路。”为了明年更多地增加收入,他提议买一台手扶拖拉机。高中毕业回队担任机手的二儿子刘光胜和正在读初中的三儿子刘光付,都主张买一台电视机。他们的理由是,有了电视机,既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丰富文化生活,又可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刘辅权一边听着三个儿子的争论,一边在心里琢磨:老大的主意更实在,但那样做太显眼了,以后的政策会不会变呢?他主张先不急于买什么,看一看再说。刘辅权的老伴、女儿和大儿媳,觉得三种意见都有道理,不好支持谁,反对谁。她们提议,最好请领导来参谋参谋。
9月下旬,县委书记周立民到何家湾生产队调查研究,听到这个情况很高兴。他回想起三年前刘辅权家还缺吃少穿,如今竟能卖给国家万斤余粮,手里存有大笔现金,老少思想活跃。于是,他兴冲冲地赶到刘家作客,参加他们的第三次家庭讨论会。刘辅权一家老少都把心里话掏出来告诉老周。周立民考虑到这个生产队今冬还要给国家送交5万多斤超产粮,又要给社员建10栋住房,100亩油菜地也要适时翻耕,运输和耕作任务十分繁重,仅靠队里现有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是难于完成的,就建议他们先买拖拉机。这样,既能帮助集体解决困难,又能为自己积累资金,在短期内买回电视机是不成问题的。他还针对刘辅权的思想顾虑,特意对他们说,社员个人购买大型农机具,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是党的政策所允许的,希望你们给大家带出一个勤劳致富的好头来。听了老周的话,刘辅权全家赞同。第二天,刘家父子便赶到镇上,买回了一台“铁牛”。
初冬的一天,记者来到刘辅权家访问,只见两栋砖瓦屋窗明几净,三间厢房里堆满了稻谷,圈里养着大肥猪,院里鸡鸭成群,时近中午,耳边传来了“突突突”的响声,刘家的手扶拖拉机开回来了。刘光明高兴地告诉我们,这台拖拉机投入生产以来,仅一个多月就帮了生产队的大忙,也为家里赚回了250元纯收入,预计到年底还可收入300多元,我们笑着说:“到那时,你们就可以买上电视机了。”刘辅权连忙插话,“不,要买就买好的,再晚点买上一台彩色的!”
新华社记者 曹光晖 李业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