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启迪——谈话剧《孙中山》的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05
第8版()
专栏:

历史的启迪
——谈话剧《孙中山》的演出
宋振庭
由长春话剧院编写和排演的大型话剧《孙中山》,最近来首都演出,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这出话剧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搬上舞台,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令人感到兴奋和欣慰。话剧《孙中山》的上演,对于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
中山先生自己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这四十年波澜跌宕的历史,从同盟会成立前后,到辛亥推翻封建帝制,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究竟取材哪一段历史来反映最有代表意义?话剧《孙中山》剪取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这一段来反映,可谓恰到好处。当然,中山先生一生的光辉历史都应该反映,但在他一生中最有声色,对后人教育意义最大的还是这一段历史。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使中山先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给他带来了信心和力量。他排除了国民党内的各种阻力,毅然决然“以俄为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同共产党的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的局面。话剧《孙中山》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这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山先生通过他一生的曲折的经历认识了这一真理,认识了只有同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合作,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话剧《孙中山》形象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史课。
中山先生生前有人称他为“孙大炮”,这个绰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在话剧《孙中山》里,挫折、失败接踵而来,然而中山先生从不曾有丝毫的动摇。他革命一生,四海飘零,最后弄得无立锥之地,但他仍然勇猛刚毅地奋斗下去。有人看过演出后,觉得陈炯明叛变后的中山先生有些“可怜”,然而透过这“可怜”,我们更觉得这位历史伟人可爱,可钦,可敬。在任何困难面前,他都不气馁,不妥协,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只要一息尚存,就顽强地奋斗下去。任何革命,都避免不了挫折和失利。翻尽中外历史,不经挫折和失败而成大事业者,没有先例。这出话剧表现了中山先生在革命接连受挫的严重关头,能够勇于进行自我检讨,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墨守成规,大胆探索新的道路的韧性斗争精神,这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如果遭到一些挫折就怨天尤人,就心灰意懒,就一蹶不振,那还称得上是什么革命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从他们当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来判定他们的历史地位,而不能简单地根据他们从属的阶级来决定褒贬。这本来是历史唯物论的常识。可是前些年也被林彪、“四人帮”搞乱了,也有必要拨乱反正。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这些人,那时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具备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身心地投入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就他们的个人品质而论,都是非常纯真、高尚的,当得起玉洁冰清、高风亮节的称誉。今天我们整顿党风,整顿社会风气,提倡廉洁和道德,讲求人格和国格,难道不可以从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者的品质中学得一些东西吗?至于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惧鼎镬斧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牺牲精神,就更值得我们学习了。中山先生在他关于家事的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对照这个遗嘱,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应当惭愧吗?为了整顿好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一切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也未尝不可从革命先驱者们那里取得一些有益的借鉴。
《孙中山》的创作和演出是成功的。当然不是十全十美,还大有丰富和提高的余地。在现在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加磨砺和提高,是很有希望成为一出更出色的话剧的。(附图片)
话剧《孙中山》第五场:孙中山召集会议研究国共合作问题。
李振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