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怎样尽快实现向良性循环的转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07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怎样尽快实现向良性循环的转化?
刘国光 沈立人
“六五”时期,怎样尽快地把整个经济从不良循环转向良性循环?总的说来,要靠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这是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这里只就几个问题谈点意见。
要强调提高经济效果
在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速度和效果的关系,是有关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地讲,两者是统一的。全面的良好的经济效果,一定要体现在按比例的、稳定的增长速度上,例如“一五”时期,速度和效果就是一致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两者之间会有矛盾。短期的、局部的高速度,往往花了很大的代价,不但不能表现好的经济效果,而且往往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例如“二五”时期的“大跃进”中,速度和效果就显著背离。
前一段时间面临重工业生产下降和由于速度下降、效果提不高而带来的财政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强调什么?强调提高速度还是强调提高效果?鉴于过去吃片面追求高速度的亏太多,不能在速度上着急,而要在效果上下功夫。
过去的经验表明,短期内要把速度搞上去,不是办不到,而是不难办到。只要一号召,就能很快地把各部门、各地区的注意力集中到搞速度上来。追求速度和产值的办法多得很。例如,多搞一些价钱大、产值高的产品,速度也能出来;增产一大堆销不掉的东西,让它积压在仓库里,速度也能出来;拚设备,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速度也能出来;甚至弄虚作假,速度也能出来。这样的速度是一时的或虚假的,同时带来的后果则是质量下降、品种减少、消耗增加、成本提高和设备失修、采掘失调等,很不实惠。
我们说当前应强调提高效果,这当然不是说速度越低越好。每个时期都必须有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经过综合平衡的、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求得一定的速度,不能光靠强调提高速度自身,而要靠强调提高经济效果。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抓速度,不会抓效果。实践却告诉我们,光强调速度会忽视效果,而强调效果就能出速度。以提高经济效果为基础的速度,才是扎实的有后劲的速度。
怎样提高经济效果?怎样确定发展重点?
经济效果有宏观、微观之分。提高宏观经济效果,主要靠调整比例关系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循环顺畅。提高微观经济效果,主要靠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实行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改组企业,这对提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果都是必要的。
调整比例关系进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当前要把发展包括农业在内的消费品生产放在首位,近几年要使轻工业的增长速度继续超过重工业;要使重工业从主要为自己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农业、轻工业服务,为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服务;要加强能源、交通和地质勘探、建筑业,还要发展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科研和文教、商业等。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高效型的产业结构,各产业部门在产品结构、服务方向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就能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经济稳定增长。
调整比例关系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六五”期间,有限的力量往哪里使?发展的重点如何摆?这是有关提高国民经济宏观效果的一个战略问题。由于过去不良循环形成的薄弱环节和短线部门很多,百废待兴。从提高国民经济的效果出发,当前发展重点不能太多,除了广大人民急需的消费品生产必须继续放在优先地位外,重点首先应当放在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
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就是走以内含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这是一条花钱少、收益大、见效快的建设道路,是提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果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当前,把重点放在更新改造上,好处很多。一是花钱比新建、扩建至少节省一半,并能很快把潜力发挥出来,逐步提高国民经济面上的经济效率。二是能够直接和间接节约能源,从而大大减轻对能源的压力,使我们在“六五”期间有可能通过以节能为主的途径解决能源问题,从节能中增产增收。三是由于外延性基本建设投资压缩而生产下降的机械工业和整个重工业,将会从内含性的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的补偿任务的落实而获得广大的市场,把闲置的设备和人力利用起来。四是现有企业得到更新改造带来重工业生产的回升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将促进财政收入有较大增长。
根据以上的道理,应当把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作为“六五”期间最主要的投资重点。当然,能源和交通是制约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这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某些关系长远发展的骨干工程项目,是要花些钱的。如果对这些方面不给予足够的注意,将影响“七五”及以后的效果和速度。但是,如果这方面占用国内投资过多,比重过大,以致影响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那么不论对近期的或远期的经济效果,都不一定有利,从而对近期和远期的发展速度会带来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技术改造本身也要有重点、有次序、分步骤地进行,讲究经济效果。当前应当以节能为中心。技术改造的重点,从设备上说,首先应摆在能耗高、产品质量差、生产能力低的设备上;从地区上说,首先应摆在老工业基地;从行业上说,首先应摆在机械制造和轻纺工业等。技术改造当然是要用先进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技术,但是不能只讲最新技术,而应以适合我国国情的适用技术为标准。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要同引进技术和国内研制结合起来考虑;要同清理和利用可以改造利用的库存设备结合起来考虑;还要同工业改组和企业联合结合起来考虑。在行业联合和改组的基础上,拟定各行各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和规划,确定改造的方向和步骤,将有助于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有计划地实施,并提高更新改造的经济效果。
坚持财政信贷的平衡是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
当前资金运动的一个新问题是,随着体制改革和财权下放,资金分配的渠道起了变化,财政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份额下降,国家的、中央的、预算内的资金相对减少,地方的、企业的、社会的预算外资金相对增多。应当把资金渠道的增多和预算外资金的增加看作是一个积极因素。它改变了过去集中过多的弊病,有利于调动各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有利于生财,而生财是聚财、用财的前提。当然,财权下放应有个限度,不能是下面钱多了,而国家财政、中央财政却靠赤字过日子。过去的财政体制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现在把“统收”改为分收,这是合理的。问题出在“统支”虽有改变,变的不多,中央财政背了一大堆包袱,地方、部门、企业受益的某些开支还仍由中央负担,还在“吃大锅饭”,造成中央财政入不敷出,那是不对的。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应当随着收入下放,支出也要下放,把一些补贴和其他开支包干下去。同时,调整各项收入分成比例,以保证中央必不可少的开支。这样,有利于实行财力的统一平衡。
随着财政资金的相对减少和社会资金的增多,大家逐渐明确了一个观点,就是搞经济建设不能光靠国家财政,特别是光着眼于中央财政,而更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即地方、企业和个人手里的钱,发挥银行筹集资金的作用。现在,社会资金有很大潜力,这是调整、改革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据估算,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相比,“一五”时期只占7%,“二五”到“三五”时期在20%左右,近两年几乎提高到50%。去年底,银行有企业存款573亿元,城镇储蓄存款282.9亿元,农村存款239.8亿元;另外,城乡居民手存现金还有二、三百亿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但是,这些钱能不能都动用来进行新的投资?应当看到,这些资金,不论以储蓄或存款形式存在银行或以现金形式留在手里,都已作为银行的负债成为信贷资金的来源,给各种形式的贷款和财政透支、借支等所占用。如再作为新的投资,就会发生“一女两嫁”,导致信用膨胀。看来,社会资金中真正能够利用来进行新的投资的,主要是每年存款中的增长部分和流通中货币(包括居民手存现金)的增长部分。当然这些资金的利用还必须有相对应的物资保证。这一部分新增信贷资金,还要补充流动资金正常增长的需要,也不是全部可以用于更新改造,解决能源、交通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所以,对于社会资金的潜力,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估计,另一方面要看到它的限度。
运用各种资金搞活经济以促进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不能用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的办法来搞经济建设。我们认为,陈云同志提出的“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和“不搞赤字建设”的意见,仍然是促使社会主义经济良性循环的唯一正确的意见。社会主义国家财政长期靠赤字过日子,在原则上是行不通的。西方国家按照凯恩斯理论搞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特点一般表现为社会生产过剩、总的需求不足,要靠赤字扩大社会需求,暂时刺激生产,但也不能真正找到出路,以致现在出现“滞胀”的难题而束手无策。我国当前总的情况是社会需求超过社会生产(今年因调整,对一部分生产资料需求减少,是局部的、暂时的),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情况不同,不能学它们的办法。我们说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不应搞赤字建设,是就政策原则来说的,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允许出现赤字。例如当前我们的财政赤字一下子还消灭不了。应该看到:财政赤字、信用膨胀、货币发行、通货膨胀这四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大量的、持续的财政赤字往往伴随着信用膨胀,引起增发票子和物价上涨。但是,也不能把四者完全等同起来,误认为有多少财政赤字就一定会有多少通货膨胀。前两年,我国连续发生大量财政赤字,经过银行的调度,用来自社会储蓄和存款的新增信贷资金弥补了一部分财政借支,最后增加的货币发行量,大大低于财政赤字数,使通货膨胀得到部分缓解。我们不能光看财政收支,必须把财政收支同信贷收支结合起来,看它们最终对增发货币的影响。我们也不能以为今年财政赤字大大减少而高枕无忧,而要密切注意由于信贷收支差额而可能发生的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危险。
当然,增发货币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因为每年生产和流通的发展要求增加货币的数量。还要看到近年来由于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副业生产和集市贸易的大发展,以及城镇职工工资奖金收入增长等因素,货币流通的渠道增多,流量增大,对货币需要量的增加超过了生产的发展速度。但是,在新的情况下,对货币需要量的增加超过社会生产增长的幅度,总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种超前趋势也不是无止境的。必须把这个问题研究好,正确掌握货币发行的分寸,才能遏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的势头,以利于国民经济向良性循环转化。
怎样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除了上面讲的几个主要问题,还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例如经济体制的改革,价格体系的改革,企业的整顿与改组,以及农业问题,利用国际市场和外资问题等等,需要另行专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好了,八字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之日,也就是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之时。
(摘自1981年11期《经济研究》,作者在文字上稍有改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