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善则从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08
第8版()
专栏:

“善则从之”
乙白海
唐太宗手下的御史大夫杜淹,有一次提出一项建议,受到右仆射封德彝的批评后,便不吭声了。唐太宗问他为什么不争论?他说:“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还说,他对封德彝的意见心悦诚服,所以“不敢遂非”。
杜淹这种“善则从之”的精神,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做服从真理。这在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别人批评的问题上,是很需要这种精神的。人要工作,孰能无过!说话,做事,写文章,搞创作,难免有缺点或错误。特别是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四化建设中,失误或错误更属难免。纠正之道,很重要的就是开展批评。批评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其他种种正确的意见,贡献于被批评者,亦即以己之“善”,纠正被批评者之不善;被批评者如能“善则从之”,吸取别人的智慧、经验以及其他种种正确的意见,则可化别人之“善”为己善,岂不美哉!
当然,“善则从之”,首先就要老老实实地承认别人批评中的“善”,而不要不服气,不买账,甚至把别人批评中的“善”说成非。杜淹所说“不敢遂非”,就是这个意思。实际生活中,对别人批评中的“善”不服气,不买账,甚至以“善”为非的事,是常有的。比如,有的强调批评的方式方法问题,否定批评的精神实质;有的从成见和意气出发,把别人正确的批评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有的出于虚荣,认为接受别人批评有失自己的体面和声望;有的甚至认为接受批评就是所谓没有“骨气”,等等。总之,这些人戴着凹凸眼镜看别人的批评,别人批评中的“善”就都成了不善。但这样就有个危险,总是拒人之“善”于千里之外,自己的不善总是得不到转化,久之就很可能使自己成为大不善。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杜淹之能够“善则从之”,其思想基础,就是他所说的“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其实他所说的“至公”,只是他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公”,是少数人的“公”,算不了真正的公。我们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奋斗目标的,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至公”,因而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善则从之”。毛泽东同志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抛弃一切个人的私心杂念,功名得失,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从,这样也就能够做到唯“善”是从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