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努力把电视办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09
第5版()
专栏:

努力把电视办好
陈沂
电视之于我国,之于上海,它的重要意义,我就不多说了。我现在要说的,就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电视办好。
上海大约有100万台电视机,平均一台六个人看,一天就是600万人收看。看电视和到电影院看电影不一样,不需要排队买票,不需要排队上车,人们就坐在家中电视机前,男女老幼舒舒服服、欢欢喜喜一起看,既娱乐、又受教育。这就是电视的优越性。
但是,电视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年青的事业,还有很多困难亟待去克服。而观众则不管这些,他们就是要看,而且要看好的,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要提意见。
当然,所谓好的,由于观众的爱好不同,就各有重点。电视台要想一一都满足,确实很困难。观众既是一家老小,老的想看的,小的未必想看;小的愿看的,老的未必愿看。你开这个频道,他关那个频道,就常常发生矛盾。幸而我们的频道少(其实这是个缺点),这个矛盾还好解决;难解决的,恐怕还是节目的内容。
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电视节目的内容还是很不丰富的,还要作很大的努力。
电视新闻,这应该是一天电视的中心,因为观众可以从这里了解国内外、省、市内外的大事,男女老少,大都是愿意看这个节目的。问题在于如何安排。拿我国领导人会见重要外宾的报道来说,不但要说明我国同国外交往日益频繁,同我们国家友好的人士越来越多,而且要让观众知道,会见这个外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为了让观众看明白,有时多拍几个镜头,多说那么几句话也是必要的。为了配合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这个外宾和他的国家以及同我国关系的材料。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千篇一律。在这点上,中央台的“世界各地”、“祖国各地”等节目是受欢迎的。
这当然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时间就那么一点,要求又那么急,问题是要我们开动脑筋,把这一点时间运用好。
再拿文艺节目来说,这是人们特别感到不能满足的。但也应该说,这是永远难以满足而又不能不努力去满足的。
目前最有意见的是电影不能及时上电视,这中间牵涉到电影的利润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讲经济价值,又要讲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前,电影还只能先在影院放,然后再上电视。这要给电视观众讲清楚。同时,我们也希望电影企业要考虑和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电视剧为此应运而生。据1980年统计,国产电视剧在一百部以上,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为是刚刚开始搞,不免出一些毛病。如《敌营十八年》就不够理想,进口的《加里森敢死队》影响也不好。《姿三四郎》内容是健康的,但看录象时就担心孩子们看了后会学摔扑动作,放映后果然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这说明电视剧不论是自制和引进,都要十分慎重,有助于建设精神文明。
当前更重要的是电视剧要赶上电影,甚至要超过电影,同电影竞争。这样,这两朵花就可以同时开放在我们观众面前,鼓舞我们人民上进,既有助于建设精神文明,又可以促进物质文明。
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对电视的领导,同时又要致力于电视队伍的建设。靠电视台搞很大的队伍,一时还办不到,也不那么必要。我想,除在电视台建设必要的基本力量之外,可多同电影厂、剧团合作,这样可事半功倍。
当前着重要解决剧本问题。《卖大饼的姑娘》就是发挥作家、电影厂、演员剧团力量的结果。我们有责任把这几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电视比电影制作更快、更省,它更应多而快地反映现实。
电视时间性特别强,观众要求又高,从电视工作者来说,要做到熟悉我国国情、民情,深入各种生活,熟悉各种音乐、戏剧、美术、舞蹈(国内和国外的),加以选择,加以放送,其难度是比较大的。而这点在目前还是电视工作中的重点。否则,电视大半就要空场。
时代已进入了八十年代,我们国家是在遭受了十年内乱之后,重振中华的。观众的思想境界千差万别,放送任何一个节目,都有一个如何适应观众,争取观众,引导观众(即不是迎合观众),为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向上,寓电视教育于娱乐之中的问题。
电视还要解决一个多样性、群众性的知识传播问题,包括电视教育在内的各类节目要多一些,要逐渐改变单调的状况,别再让观众说“没看头!”我不认为这是什么“电视危机”,这是我们电视事业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正象我们国家其他事业一样,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提高的,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关键是我们电视台的领导者们和工作同志们思想上的锐敏性、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知识上的丰富性,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一定要把电视作为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认真抓。电视在我国还是个新的事业,还处在幼芽状态,但浇灌、培育文明园丁是多的,党和国家是关心和重视电视的,广大观众是喜欢它的、热爱它的。我想,只要我们振奋精神,艰苦奋斗,齐心合力,认真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能把电视搞上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