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歌赞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的人们——读《当代》两篇报告文学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09
第5版()
专栏:

歌赞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的人们
——读《当代》两篇报告文学有感
李炳银
近几年来,报告文学异军突起,令人瞩目,在反映和促进新时期除旧布新、拨乱反正方面,起了好作用,获得了赞扬。随着四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文学创作的深入发展,报告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这就是如何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振兴中华的奋发精神,从而鼓舞人们焕发起新的革命热情,鼓足勇气,自觉而又积极地投身到四化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
最近在《当代》1981年第5期上读到了两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和《播鲁迅精神之火》,很受感动。前一篇记述和表现了中国女子排球队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称雄亚洲,崛起于世界排球之强的艰辛道路和为了祖国而坚韧不拔的拚搏精神;后一篇记述了在新版《鲁迅全集》出版过程中,编注者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私的品德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这两篇作品及时地报告了金牌和巨著后面的许多感人事迹,它生动地告诉人们,辉煌的胜利固然值得庆贺,但更值得赞美和学习的却是那种不甘落后,勇攀高峰;一丝不苟,无私秉公的精神。
十年动乱,我们的国家遭受了极大的摧残,人民的心灵蒙受创伤。但是,在人们的心底,热情和信念之火并没有熄灭,而是蕴藏着新的爆发和飞跃。现在,我们不是从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身上,从《鲁迅全集》编注者及更多的人们身上,看到了这种重新燃起的心头之火,看到了他们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而高举起时代火把、奋力前行的英姿吗?
当有人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挖空心思、斤斤计较的时候,当有人向往所谓“西方文明”,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国格的时候,排球队的姑娘们却在为祖国的荣誉而毫无怜惜地把自己的血汗挥洒在训练场和赛场上。陈亚琼本可以同母亲一起去香港与父亲团聚,她却决定留下来为国打球;曹慧英已为人民建树了功绩,可是,在腿有伤的情况下,仍然“打了封闭针”上场比赛。一位医生甚至不同意她继续打球,她说:“吃点苦,流点汗,甚至冒点风险,都是值得的。这样做了,将来回想起来,自己就不会后悔。”孙晋芳有腰病,在场上生龙活虎,下了场却往往直不起腰来;郎平、张蓉芳、周晓兰、杨希等,哪一个姑娘没有一些听来让你敬佩的故事呢?陈招娣说:“人家的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而我们的青春却在流汗、疲惫、困倦、头脑发胀之中度过,在紧张、激烈的旋律中度过。”她们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在它的面前,个人的利益,身体,爱情,一切都似乎变得极其微小了。她们的生活中虽说少了许多甜蜜,少了一些花前月下的浪漫气氛,但其意义又有多么深远呢!这是壮丽的事业,是美好心灵的写照,她们以自己的汗水和奋战不息的精神感奋了亿万人民,虽苦犹甜。在她们面前,那些孜孜经营个人安乐窝的人们应当感到惭愧。
比起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功绩来,新版《鲁迅全集》编注者们的成果好象不那么显赫,知道的人也许就更少一些。但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劳绩,同样值得人们的尊重。冯雪峰这个革命老战士、鲁迅的密友,尽管他身处逆境,年迈多病,但为了鲁迅著作能得到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他接待来访,提笔复信,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期仍然为其煞费心血的情景,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胡乔木、林默涵、秦牧、林辰、蒋锡金、孙用等文坛老将,大都年事已高,工作异常繁忙,但都能以参与《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为一大幸事。他们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写作计划,满怀热情地默默地工作着。编注工作十分庞杂、琐碎,有时也许只是查找一个作者的真实姓名,有时可能是纠正、补轶一个争议的字句,付出的劳动却十分艰辛,往往要埋身书海多日,奔走天南海北多时,可同志们从不懈怠,从不马虎,始终保持了对历史、对后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集》的编注者们虽然没有象国家女排姑娘们那样在国际赛台上夺得金牌,但他们经过奋战,向人们献上了一部足可以与《莎士比亚全集》、《托尔斯泰全集》、《泰戈尔全集》等相媲美的《鲁迅全集》。
“鲁迅精神之火”光耀天际,播火的人们在燃红别人的同时也烧红了他们自己。
这两篇报告文学的作者,不拘泥于对具体人物事件本身的描写,而是着力于开掘人物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面前树起一面面旗帜,供人效仿,激人奋发,就使自己的作品包容了更大的现实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