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小康之村”——访上海郊区首先富起来的沈家宅生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0
第2版()
专栏:通讯

“小康之村”
——访上海郊区首先富起来的沈家宅生产队
本报记者 林钢
有些农民手里有了钱,先要造房子。沈家宅生产队已有90%的人家翻造了新屋。白墙黑瓦,参差错落。门前有晒场,楼上有阳台,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楼房的式样越造越新,居室的开间越造越宽敞,平均每人居住面积30平方米,城里人见了都羡慕。社员家庭里,电视机、缝纫机已经普及,自行车平均每户两辆。沙发、壁灯、落地风扇、立体声收录两用机、全套柳桉木家具……这里许多社员的生活水平,超过了城市工人。
沈家宅属上海县新泾公社,是上海农村第一批“先富起来”的生产队当中的一个。1980年,农、牧、副业生产总产值已达到73万元,全队234人,平均每人3,126元,折合美金1,954元。人称“小康之村”。
“你们是怎样富起来的?”到这里来的记者、经济工作者、外省市参观者,都提同一个问题。
“靠地里种出来,靠棚里养出来。”队长沈祺明总是这样回答。
老少三辈,无分长幼,都亲昵地管队长叫祺明。祺明家贫,高小毕业就当了农民。他说话不多,干活卖力,关心集体。1970年,老队长应聘到外省当“蔬菜专家”,当时23岁的祺明,众望所归当选队长。嫩竹扁担挑起了重担。
上海郊区人多地少,尽管蔬菜经济价值高,但靠单一的种植业,富不起来。155亩菜地,70多个劳动力就够了。多余的劳动力怎样安排?他和社员们反复商议,打定主意大力发展养鸡、养鸭、养猪。祺明想得远:上海市1,000万人口,天天要吃。将来人民生活越来越高,对鸡鸭鱼肉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办这样的“工厂”,不会赔本,不会关门,又为国家作了贡献。初生之犊不畏虎,看准了,就决心干,路子越走越宽广,集体的家业越来越壮大。
这里的猪棚外观破破烂烂,但栏圈内冲洗得却干干净净。畜牧组长介绍说,猪是苏白猪与上海猪的杂交种,长肉快,平均180天上市,一年出栏两次,出肉率达73%。今年可以上市2,000头,饲养员只有12人。
我参观了两座笼养鸡场,其中一座鸡笼长达64米。横断面呈“品”字形,双列三层。鸡舍是东西向的,自然通风采光。早晚和阴天有电灯补足光照。头上蒙着花毛巾的养鸡姑娘,坐了特制的轻便三轮车在喂料,拾蛋。我问养鸡姑娘,为什么拾蛋不搞自动化?回答说:人工拾蛋,破损率低,也便于鉴别产蛋不勤或不产蛋的鸡,及时淘汰,所以只搞了“车子化”。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的清粪等作业才搞了机械化。
为了实现生产队养鸡机械化,祺明曾到广州等地参观过几个现代化的国营机械化养鸡场。学习回来,他和生产队里的能工巧匠琢磨,画了个适合队情和经济能力的草图,请禽蛋公司的设计人员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设计,然后自己动手建造。第一座笼养鸡舍投资1.8万元,四个月就建成,小型、半机械化、简便、科学、经济效益高。当年就收回投资的74%。
这个队的仓库结构简易,容量很大,二三十万斤饲料同时到货,不成问题。浑身粉尘的社员正忙着配制混合饲料。家禽家畜在不同生长期有不同的饲料配方。墙上一块大黑板上写着鱼粉、蚕蛹、花生饼、玉米、碎米、麸皮、贝壳粉等的用量。吸取发达国家饲料社会化、商品化的经验,沈家宅建立了饲料专业组。6个人,把采购、运输、贮藏、配制和供应,全部统管起来。
沈家宅超产的猪、禽、蛋,全部卖给国家。按照政策,完成国家计划以后的超产部分,是允许生产队拿到集市去出售的,价格当然要高。但几年来沈家宅集体的产品,没有一个蛋、一只鸡上过自由市场。这一点社员们心很齐。他们说:“沈家宅能有今天,全靠国家支援:银行贷款、技术指导、培训饲养员……。目前国家副食品供应还不充足,我们愿带头卖超产商品,支援国家。”
道路两旁是精耕细作的菜田。阳光下几个中年女社员在侍弄明天上市的包心菜,另几个在整理温室棚,准备栽种越冬蔬菜。扁担已经丢掉,整地、灌溉、施肥、植保都已机械化。生产队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75年,蔬菜占总收入的39%,饲养占27%,其他副业占34%;这几年饲养业跨步很大,已上升到88%,而种植业则下降到只占10%。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田减少的情况下,沈家宅的蔬菜上市量和总产值是逐年上升的。这说明现在的经济结构使这个队出现了良性循环。祺明满有信心地对我说:明年的蔬菜还要好。两条措施:一是增加黄瓜、番茄、辣椒等早熟细品种,一是搞单项品种联产到劳的责任制。这个只有80户人家,123个劳动力的生产队,1980年为上海市场提供蔬菜15,853担,肉猪1,600头,家禽2.95万只,鲜蛋27万斤。有人估计,全市只要有400个生产队达到这样的劳动生产率,上海市场的副食品就可以满足供应。
沈家宅每一个劳动力一年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蔬菜12,880斤,猪肉1,730斤,家禽240只,鲜蛋2,252斤。即全年产值是5,943元。而生产队在留足了31%的积累(他们的固定资产已达到35万元)和扣除了各种支出以后,分配给每个劳动力的现金是1,665元。平均每个劳动力的月收入是138元。队长沈祺明去年平均月收入是180元;收入最高的是拖拉机手沈关宝,平均每月2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