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建立不同形式责任制 提高小流域治理效益 吉县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百分之三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0
第2版()
专栏:

建立不同形式责任制 提高小流域治理效益
吉县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百分之三十
据新华社太原电 新华社通讯员李思义、新华社记者金嘉声报道:山西省吉县把建立流域治理责任制纳入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轨道。目前,这个县动工治理的49个小流域中,已有40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治理责任制,有效地提高了小流域治理的经济效益。
吉县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随着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些干部对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小流域治理产生了动摇,少数干部撒手不管了。因而,破坏水土保持的现象有所抬头。吉县县委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普遍实行水土保持责任制。
吉县建立小流域治理责任制,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他们根据各个流域不同情况,采用了六种组织形式和计酬形式:
对跨社跨队的较大沟道,采用联社、联队包沟治理的方法。由县上成立指挥部,分别和社队签订合同,实行包任务、包投资、包效益、超奖减罚。各公社再按照统一规划,对大队、生产队实行“统一标准,划段施工,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属于一个核算单位的小沟道则以队包沟。县水利局根据规划内容标准和生产队签订治理合同。
联户包沟。主要适用于山庄窝铺的小支沟治理。造林、打坝、造地等,“按工分成”,按投资投工情况划分林权和坝地使用权。
专业包沟。主要适用于治理任务大的重点工程。承包给公社专业队。坚持连续、集中治理。
以户包沟。主要是给社员划分治理区,集体提供治理所需的苗木、种子等。一包几年,收益分成。
剩余劳动力自由组合包工程、包沟。流域主管单位把一些工程和沟包给自由组合的社员。
责任制加速了小流域治理的进度。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年,全县共动土石5,878万立米,每人每年平均276立米。种植苜蓿、沙打旺、草木栖等保持水土的草地71,400亩,每人平均1亩,荒山造林34.4万亩,每人每年平均1.4亩,发展核桃、苹果、桑园等经济林2万亩。采取这些措施后,全县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地表径流明显减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