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富饶的斯拉沃尼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0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富饶的斯拉沃尼亚
本报记者 黄炳钧
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之一的克罗地亚,东部有块平原,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平均宽70公里,德拉瓦河、多瑙河、萨瓦河在它北、东、南三面流过。这块面积为11,090平方公里的沃土,称为斯拉沃尼亚,同伏伊伏丁那平原连成一片,历来是著名的“南斯拉夫粮仓”。
10月的斯拉沃尼亚,正是黄金时节。甜菜刚刚收割完毕,糖厂已经开榨。金灿灿的玉米也已登场,经过烘干机进入高大的混凝土粮仓。绿茵茵的苜蓿草长得满地遍野。勤劳的拖拉机手开始翻耕,准备种麦。翻起的黑土肥得象是能捏出油来。
在这样富饶的土地上,战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奥西耶克市画廊里找到了答案。在当时画家的笔下,既描绘了富家田园诗般的生活,也刻划了褴褛的穷人和隔着玻璃窗对面包发愣的饥童。战后36年的和平发展,这块富饶的土地才真正为人民造福。斯拉沃尼亚在克罗地亚的总面积和总人口中分别占19.6%和19.4%,而今天它的小麦产量占该共和国的60%,玉米占50%,糖占100%,肉占50%。克罗地亚54%的农产品是斯拉沃尼亚生产的。
这里70万公顷土地上,相继建立了11个农工联合企业。它们拥有大批机械,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进行现代化的大生产。数量众多的个体农民以不同形式同它们合作和联合。
贝列耶农工联合企业那巨大的规模、先进的农业和发达的食品加工业,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地处德拉瓦河北岸,延伸到匈牙利边境。它占地35,000公顷,其中种小麦12,000公顷,每公顷收65公担,7,500公顷玉米地每公顷平均产量达85公担干玉米粒,其中在2,000公顷的面积上,平均达110.8公担,这在南斯拉夫算是最高产量了。收割小麦时,现代化的麦仓每天能收3,000吨。小麦磨成面粉完全在密封的罐和管道里进行,车间里几乎是一尘不染。面粉除1公斤1袋供应市场外,在另一车间烘烤成香喷喷的各种面包。玉米粉碎后加工成混合饲料,饲料厂年产12万吨饲料。糖厂正在开足马力,每天处理甜菜4,500吨,年产糖53,200吨。奶制品厂每年加工牛奶3,200万公升,向市场供应鲜奶、酸奶和闻名全国的奶酪。肉类加工厂每年屠宰大量的牛、猪和鸡,在这里加工成香肠、火腿、成品菜、罐头肉。牲畜、家禽、牛奶,部分来自联合企业的畜牧场、养鸡场,部分是本地和周围的个体农民按合同交售的。200辆冷藏车加140辆拖车昼夜不停地将各种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有的出口欧洲一些国家。联合企业的会计业务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里40%的工人是熟练工人,还有20名博士和硕士,100名农艺工程师。
温科夫齐区的博林茨苹果种植园的规模同样令人赞叹。进了种植园是一条宽阔的马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苹果树,坚实的树枝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树下堆放着苹果箱,等待外运。我们乘坐的轿车放慢速度,走了足足有10来分钟,没有走到尽头。这种植园究竟有多大呢?经理告诉我们,长9公里,宽2—3公里,1,200公顷土地上整整齐齐排着28万株果树。苹果是主要产品,年产30,000吨,此外还有梨、桃、杏、葡萄等。这是南斯拉夫最大的果园。现在正计划要建一座果汁果酱加工厂,每年处理24,000吨水果,这许许多多在农田中拔地而起的加工厂改变着斯拉沃尼亚大地的面貌,也改变着农村人口的结构。战前靠农林业谋生的人占总人口的73%,现在只有27.7%了。但65%的人口仍居住在农村,出现了大批农工混合户。
斯拉沃尼亚之富饶还因为工业获得了稳步发展。工业在国民收入中已略高于农业。1907年就曾在这个地区寻找石油,但打出第一口井时已是1968年,现在这里的油井年产100万吨原油、3亿立方米天然气。香波日用化工厂供应全国洗衣粉的一半;德拉瓦火柴厂满足全国需要的75%。这里还有金属加工、服装、纺织等工业。这些工厂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老厂改建后发展起来的,有些厂的底子只是手工作坊。而今天都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而且其中50%是近5年内添置的。
最后我们来到斯拉沃尼亚的中心奥西耶克,这既是市又是区。除了有规模最大的奥西耶克农工联合企业等重要企业外,这里还是教育中心。奥西耶克大学设经济、法律、农艺等7个系,还包括5所高等学校,为本地培养各种专门人材。这个只有11万人口,25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公园却占地30万平方米,是个绿色的城市。
斯拉沃尼亚是多么美丽又多么富饶!(附图片)
图为南斯拉夫拜沃德贸易市场一角,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
新华社记者 张焕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