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读了《我呼吁》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3
第5版()
专栏:

读了《我呼吁》后
  夏衍
叶圣陶同志的《我呼吁》(载《人民日报》1981年11月26日三版),语重心长,读后深有同感。
粉碎“四人帮”以来,改革了高考制度,实行了择优录取方针,这对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经费偏低,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名额太少,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比例失调,以及“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毕业生的升学难易不同,就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许多人说:考上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一考不中,就成为“待业青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向必须纠正,但是,我认为把形成这种偏向的责任归咎于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是不公道的。他们是追求升学率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受害者。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政治待遇太低,而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受到的压力又很重。他们值得同情,而不该受到责难。
造成追求升学率的偏向,还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情况是,同样的中小学,教学的情况很不相同,有些小学二、三年级就教外语,进了初中后再从ABC教起,对于这些学生,负担不大。可是由于初中外语教学的进度偏快,于是对那些在小学没有学过外语的学生,就会感到负担很重。外语如此,数理化也不例外。一般说来,考中学主要看数学和语文两门,那么看一看现在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我觉得都是要求过高、进度偏快。就拿语文来说吧,让初中生念一点古文和旧体诗是可以的,也许可以说是必要的,但是把这些当作“重点”,而且在“思考和练习”中还要结合当前的政治,那么我想,这对于中学生打好语文底子,学会作文,是不利的。
记得五四以前我们在中学时,读的尽是古文,课本是《古文观止》,当时的老师还是要我们先从《黄冈竹楼记》、《桃花源记》之类的易懂而又用典不多的文章读起,至于《滕王阁序》这种四六骈文,则是三、四年级时才教的。现在让初中一年级学生就读韩非子的《郑人买履》、列子的《两小儿辩日》,特别是教他们念《水浒传》中的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什么叫“提辖”、什么叫“唱喏”,已经够难懂了,即使懂了,对今天的青少年又有什么用处?我看,尽管老师花尽力气去教,也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他们的作文、记事、明理,都不会有好处的。
有的同志说:“现在大学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却用的是大学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