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老木匠’是我们的人”——画家邹雅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5
第8版()
专栏:

“‘老木匠’是我们的人”
  ——画家邹雅侧记
钟子硕
我国当代画苑中,邹雅的名字长久以来象珠子含藏在蚌壳,还没来得及发出辉光,就不幸地围上了黑色的边框。
邹雅出生在江苏无锡城郊一位教书先生家里。天地的钟灵秀气,太湖的博大浩茫,养成他迷恋自然的本性,孕育着他表现自然的天赋。贫寒的家境,童年的挚友,敦使他的一颗童心敏感地和劳动人民互通信息,共表好恶。无锡惠山附近产粘土,土质细腻,可塑性强,这一带居民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拉上小伙伴,围作一圈看当地农民捏小狗小猫,寿星关公,是邹雅童年生活有趣的一课。民间艺术的异彩缤纷,为邹雅的艺术长途铺垫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他深知这是艺术之花盛开的土壤,毕生的立足点没有从这里挪移过半步。他三十年代在上海、南京从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一样沉迷着中国的民间艺术。他忘情地为民间歌谣《挂枝儿》画的插图,充满劳动人民生活的情趣。1938年到了解放区和敌后根据地,他出色地把民间艺人的技巧,运用到版画创作中,刀法有力,风格粗犷,内容纯朴,处处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这时期的作品《帮助老百姓扬场》被美术界公认为“一幅优秀的木刻”。解放以后,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依旧酷好着印花、剪纸、装潢、年画、封面画、宣传画等民间工艺和通俗美术作品。他本人就铰得一手好窗花。他家中的窗帘、台布,全用蜡染工艺制品。他在百忙中还抽空为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和柯岗的长篇小说《逐鹿中原》的装帧设计,为李季的长篇叙事诗《杨高传》绘画插图。为推荐“杨柳青”年画,他不惜工本地搜集,不辞辛苦地撰文……
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对中国绘画优良传统的向往之心,把邹雅卷入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研究的长河。他的艺术生命扬着风帆,穿波犁浪!他继承中国画法的优良传统,吸取民间艺术的鲜明风格,以钻研黄宾虹的技巧为突破口,加上广采画坛百家,借鉴西洋画法,终于融会贯通而另拓新天。
“妙合自然趣,人工费剪裁。昔年游览地,都上画图来”。黄宾虹的这首自咏诗,恰似为邹雅源于生活、再现生活的艺术才华,作出了写照。1970年,他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依然钟情着千岩万壑的山,千变万化的云,千姿万态的水,而他胸中,也就郁积着千言万语,不吐不快,不写不快,不画不快!气势磅礴的《匡庐巍峨》、景象壮观的《庐山烟云》等等,都是他映着惨淡的灯光,伏在土坯房里仅有的一张小木桌上,以一个赤子对祖国的忠诚,一位恋人对人民的爱情描绘出来的力作!
邹雅热爱人民的生活,也熟悉他们的生活。在干校期间,修理门窗,垒筑土房,都需要木工。邹雅一声不吭地拿起木刨,一刨一刨地学起木工活来。他的爱人带着小女儿一年一次来探望他,他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没陪伴亲人,而是脱光膀子在烈日下埋头闷干,两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做出来的活又精又细,连木工们也啧啧称赞,“老木匠”的外号就此传开。干校的广场需要一根旗杆,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找‘老木匠’去!”邹雅扛来两根长竹,一根较粗,一根略细,大家不明白此中的原委。只见他削去枝蔓,把它们巧妙地加以榫接,一支牢固、稳靠的旗杆耸立起来了……从“惠山泥人”到“老木匠”,不正说明他和人民、和生活有着斩不绝的万缕情丝,割不断的一脉血源吗?从此,邹雅引“老木匠”这一外号为荣,他的别署,索性称作“老木匠”。
邹雅一生,均以自然造化为师,以劳动人民为师。他58岁那年,在煤矿深入生活时,不幸罹难。在生活中间,他把热血献给了蕴含热能、燃烧地火的煤层。难怪他工作过的荣宝斋的干部、工人激动地说:“‘老木匠’是我们的人!”
“‘老木匠’是我们的人”,正是人民给予画家邹雅的崇高的奖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