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重视发展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6
第5版()
专栏:

  重视发展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
  本报评论员
军事题材的文学(以下简称军事文学)作为一支有独特价值的文学劲旅,在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中,历来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军事文学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我国革命的军事文学,则是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发展、壮大,逐渐形成自己的战斗传统的。今天,我国文学队伍中相当一部分骨干力量,也是在军事文学领域里锻炼成长起来的。建国以后,军事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有较高思想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如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话剧《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红色娘子军》、《董存瑞》,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许多诗歌等。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光荣的战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我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光辉军事思想,歌颂了我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广大指战员,起了巨大的教育鼓舞作用。由于十年内乱的破坏,军事文学遭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当前,消除由这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积极扶持军事文学的发展,鼓励军事题材的优秀作品,为军事文学提供更多的发表园地,研究和总结军事文学的经验,创造军事文学繁荣的新局面,是摆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热情的支持。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发展军事文学,是因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我国军事文学,不仅对我军广大指战员,而且也是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象化的重要教材。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人民和军队正是发扬了这种精神,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在进入历史新时期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目标。特别是,我们还处于战争危险严重存在的国际形势下,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也包括军事文学的途径,动员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高度警惕,增强战备观念,通过“温”昨天的战争之“故”,达到“知”未来反侵略战争之“新”。在这些方面,军事文学更有着别的题材的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应当看到,今天的一些年轻人,往往不懂得我国革命的历史,不知道中国无产阶级的天下是怎么来的。军事文学可以帮助他们增长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尖锐地接触到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仰、道德、情操等等重大问题,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对于启发、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在批判了林彪、江青一伙的反革命罪行,逐步摆脱《纪要》给文学创作设置的重重束缚后,军事文学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若干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人们看到,军事文学创作题材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作家的生活视野开阔了,许多过去从未接触或无法接触的新的生活领域,都五彩缤纷地展现在作家笔下。反映革命历史上的重大斗争和著名战役、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斗争生活的作品,不断涌现,填补着多年以来文艺创作的空白,为进一步发展重大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初步的、有益的实践经验。随着我军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的触角也开始伸向国防现代化建设和部队现实生活的许多领域。国防科研、军事院校、军人的爱情和家庭生活、部队内部矛盾以及道德情操等等以往极少得到反映的生活内容,也被充实到了军事文学的表现领域。事实证明,认为军事文学创作单调、狭窄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在这个领域里,同样有作家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人们看到,不少军事文学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从训练场到战场的表现角度,而是注意了从各种社会联系中发掘部队生活的底蕴。有些反映部队现实生活的作品,能够把握十年内乱与当前某些社会矛盾对部队成员的影响,由此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些反映革命战争历史的作品,则尝试从战争和军事战略的全局,或者从生活哲理、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有益的探索,使作品的时代气息和真实感以及概括生活的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军事文学创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东方》、《西线轶事》、《天山深处的“大兵”》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近几年军事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开了新生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接踵而出,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出场”、“亮相”的简单描写,到注意刻画他们鲜明的性格和爱憎感情,在情节和场面中塑造他们有血有肉的形象,是这类创作的一个突出的进步。一些烙印着新的时代特征的当代军人形象的出现,为军事文学作品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画幅。这类作品比较重视写人物丰富、细致的感情,重视写出人物性格的多种色调,努力从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联系中,从生活考验激起人物心灵的波澜中,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既摈弃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创造模式,也不流于平庸心理与卑琐灵魂的展览。
军事文学创作在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发展是健康的,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但也应当看到,军事文学创作的现状,同新时期社会生活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同时,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尚有待于继续消除,创作思想上某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在少数作品中时而有所流露。而社会上那股抵制、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在军事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要促使军事文学在今后有较大、较快的发展,不但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克服或防止“左”的和右的偏向,而且必须为提高军事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作出认真扎实的努力。
首先,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认识战争和开掘题材。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人们对描写战争的作品的欣赏要求,已不满足于类似过去那种单纯描写从领受战斗任务到杀敌立功过程的老故事,而是需要通过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开拓视野,获得关于战争、社会、民族命运等方面的进一步的思考,透过战火看到社会历史的风俗画。因此,不论是表现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还是表现古代的、近代的战争,人们都要求创作出能够从广阔的社会角度透视战争,把战争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和表现的作品,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具有史诗规模、“战争编年史”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由于能够既深且广地概括社会生活,立意高,气魄大,因此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事实上,正如列宁说过的那样,“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所以,反映战争和军队生活的文艺,有可能成为某一时代社会历史的长卷和风俗画,成为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比较高的民族文化财富。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动员最广的战争历史的国度,无数的战场内外的角逐,构成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奇观,包含了多少文学家们所需要的宏大的立意。我们至今尚未表现其万一。当然,这样的作品也要注意史与诗并重,既要有大的场面,又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它要求于作者的也更多些:对军事生活的丰富积累;对战争全局的融会贯通及深刻成熟的思考;深厚的军事素养;驾驭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必要手段等等。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作家特别是有丰富的战争经历的军内外老作家,勇于去攀登军事文学创作的这个高峰。
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积极的和敏感的反映者,它的生命力在于和着时代的脉搏跳动。我们的军事文学在反映部队现实生活方面,还应当及时地揭示出对于时代和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反映部队生活的新进程,力求让我们的读者从军营一角,窥见到整个社会的伟大变动,谛听到整个时代前进的足音,从而在推动生活前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部队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展现了新的姿容。生活充满了矛盾。在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进的道路上,新的生活课题接踵而至,等待着人们去回答,去解决。军事文学作家应当正视生活矛盾,并给以正确的表现。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说明,无冲突论和为冲突而冲突的创作倾向,都是于发展和繁荣军事文学无益的。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和发扬文学和时代、文学和生活、文学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传统,军事文学在推动生活前进上就会成为“力的文学”,为广大指战员,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还应当在塑造新一代军人形象上有所突破。文学是靠形象发挥感染力的。过去,董存瑞、黄继光、雷锋、欧阳海等成功的文学形象,对军内外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道路。时代前进了,部队成份不断更新。我们的新一代军人既有老一代革命军人的传统的革命素质,又和其他历史时期的军人有很大不同。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生活,早已开始向军事文学呼唤社会主义新人。能否写好部队新人,塑造出我们时代的英雄典型,是军事文学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我们提倡努力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开掘人物的内心美,抒写军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正是为了克服人物形象的概念、苍白和单一,使我们的新人形象更具光彩,更富生命力和感染力。
我们的军事文学还应当特别注意多样化的问题。题材应当大中小结合,古今并举;手法上,更应当大胆探索,广泛借鉴,尤其应当注意吸取我们民族的东西。探索中要重视总结经验教训。要鼓励军事文学作者努力形成个人风格,只要内容健康,不论是抒情的、记实的,或惊险的、幽默的,或深沉的、隽永的……都应当欢迎。多样化是文学发展的标志之一。只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军事文学的现状就大可改观了。
繁荣军事文学创作,对于作家来说,关键还是一个生活问题。应当看到,军事文学创作队伍中熟悉战争生活的同志将越来越少,熟悉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部队生活的一些作家,由于十年动乱的阻断,也不太了解今天的部队生活了。近几年来的创作成果表明,许多反映部队现实生活的好作品,多出自那些熟悉当前部队生活的新作者。生活积累不足,是当前军事文学创作水平难以突破,也是某些创作上不良倾向得以滋长的主要原因。因此,有计划地组织军内外作家到部队体验生活的办法值得提倡。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部队文化部门组织大批军内作家和业余作者深入前线,写出了一批较好的作品;中国文联也组织军外作家深入参战部队采访,对反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好的作用。部队的领导机关和广大指战员是欢迎作家、艺术家到他们那里去体验生活的。
军事文学的发展,不只是军队同志的事,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需要军内外文化部门的协作、配合。目前为数不少的军外作家,都有战争生活的经历和创作打算,他们是军事文学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们又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如去部队深入生活,以及查阅必要的军史资料也常有一定的困难等等。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便利,把这支力量发挥出来。报纸和文艺期刊要以一定的篇幅发表军事文学作品。过去,军事题材的作品即使质量较好,也常被一些文艺刊物拒之门外的情况,是不利于军事文学的发展的。电影、电视都要重视军事题材作品的拍摄和播放。要加强军事文学的评论、研究。军事文学的评论是个薄弱环节,许多创作经验有待于总结,新的作品有待于评介;许多军事文学中的创作思想、创作问题有待研究、探讨,史和论的研究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各方面的评论家的支持。还要加强军事文学的借鉴、翻译、介绍,研究外国军事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成果,以作为发展我国军事文学的借鉴。
我国军事题材的文学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只要我们切实重视,共同努力,军事文学一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让军事题材的文学这支花,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园地上开放得更加鲜艳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