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一定要把古籍整理工作抓紧抓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8
第5版()
专栏:

一定要把古籍整理工作抓紧抓好
  李侃 赵守俨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询问了古籍整理工作的情况,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又进一步提出:古籍整理,为了让更多的同志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懂。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当前要认真抓一下,先把领导班子组织起来,把规划搞出来,把措施落实下来。
这些意见,体现了党对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怀,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着眼和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百年大计;是关系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事。必须充分认识古籍整理和今译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对人民对后代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这个工作抓紧搞好。否则,就可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看不懂历史文化典籍而造成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中断的危险。
我国的历史文化典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据估计,现存古籍约有八万多种(也有人估计在十万种以上)。对数量如此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内容驳杂的古籍,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进行整理和今译,而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整理和今译。
建国三十多年以来,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是有成绩的。据初步统计,经过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释、集解、辑佚等)出版的古籍近二千种。其中包括标点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明通鉴》,从《左传纪事本末》到《明史纪事本末》的历代纪事本末,一批文学总集和历代重要文学家、思想家的别集,以及许多重要古籍的选注本和多种今译本。此外,还影印了一些大部头的类书和诗文总集,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苑英华》等等。“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几乎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的线装古籍和铅印古籍损失惨重。粉碎“四人帮”以后,此项工作开始恢复,但是随着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现有的古籍整理出版的规模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日益迫切的实际需要。不论从现实需要或从长远需要来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都应该有一个迅速的和适当规模的发展。现在,中央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不但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而且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也有着很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当前需要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党对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方针,制订出一个长远(例如十年)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根据现存古籍和客观需要以及现有的人力物力等实际情况,提出若干年内应该进行整理和完成的具体项目,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古籍和不同的读者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整理出版方式。
(一)要选择为研究我国历史、古典文学、古代哲学和古代语言文字所需要的重要古籍,分别情况,加以标点、校勘、注释(包括集解)或辑佚。
(二)要从文、史、哲各类古籍中精选若干种名著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用现代语言加以今译和注释,供不能掌握古代汉语、读不懂原著的一般读者阅读。
(三)一些供专业工作者研究参考用的卷帙浩繁的丛书、大部头古籍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资料书,以及一些善本、珍本(包括稿本、抄本和精校本),可以影印。
(四)组织人力编辑专题索引、综合性索引及其他工具书。
第二,要妥善组织力量和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古籍整理是一种相当艰巨而又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事古籍整理的专业工作者,不但需要具备比较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关于版本学、目录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同时又要有严肃认真、埋头苦干的学风和工作态度。培养一个真正胜任整理古籍的人才,比培养一个一般的文史科研和教学人才相对地说还要困难一些。而目前老一代的专家已经为数很少,且多已年迈体衰。解放以后培养的中年专业人才,不但人数有限,而且绝大部分分散在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他们多数人是业务骨干,工作任务很重。从落实规划和长远需要着想,一方面需要很好地组织和充分发挥现有专业人才的力量,包括现在工作不对口和散在社会上的部分专门人才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以适当方式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培养新生力量。目前只有北京大学设有古典文献专业,招收学生有限,又是隔年招生。长此以往,很难改变古籍整理人才缺乏和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还可考虑适当设置古典文献专业,并且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更加切合古籍整理的要求。培养青年专业人才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要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加强古籍整理的实践。学校的教学最好能够与古籍整理出版部门密切配合,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要切实保证和不断提高古籍整理和今译的质量。古籍整理和今译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必须有对读者、对后代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在校勘、标点、注释和今译工作上如果发生重要错误,不仅会使书籍的质量降低,而且可能造成谬种流传、贻误青年的后果。而要真正做好一部难度较大的重要古籍的整理,往往要付出长时间的辛勤劳动。首先整理者必须对所要整理的古籍真正读懂,同时还要熟悉版本源流和吸取前人的整理、研究成果。对一些疑难的篇章、字句,需要穷搜细索,比勘研究,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因此,一部重要古籍的精心整理或今译,应该看成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理应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那种认为古籍整理不过是圈圈点点、雕虫小技的技术性工作,登不得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的看法,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偏狭之见。当然,我们今天进行古籍整理的出发点和目的性,与旧时地主资产阶级学者的所谓“保存国粹”和“整理国故”是本质上不同的两回事。我们之所以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是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创造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借鉴,而决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提倡“国粹主义”和复古主义。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自觉地担负起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而不是要引导人们迷恋往古,忽视现在和将来。
第四,有了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有了人力的组织和培养措施,注意了整理和今译的质量,还不等于所有问题全部解决。要真正做好古籍的整理工作,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各方面的配合协作。印刷古籍,需要有适当排印能力的繁体字印刷厂,又由于某些古籍的印刷周期长,字数多,印数少,成本高,因此需要在印刷、发行费用上给以必要的补贴,并且改进和疏通发行渠道,使出版的古籍能够及时送到最需要的读者手里。凡此种种,都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逐一解决。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全局和意义深远的事业,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任重而道远。既要看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存在的困难,又要看到完成这一任务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振作精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就能够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不长的时间内,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有一个显著的改变和较大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