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人多难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8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人多难办事
  冯悦
多年来都说是“人多好办事”。在一定条件下,这话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有些事情,人多是比人少好办。但是,如果把这话当成普遍真理,以为办事必须人多,那就糟了。事实上,在很多场合,不是“人多好办事”,而是“人多难办事”。
去年第八期《读书》杂志上,介绍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小品杂文集《帕金森定律》。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这本文集里,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深刻地剖析和无情地鞭笞了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官僚主义与腐朽庸俗作风,《帕金森定律》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一开头,就把人多不一定能办事,人少也不一定少办事的现象点了出来。
“……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
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工夫。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
寻眼镜又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做文章一个钟头零一
刻钟,然后,送往邻街的邮筒去投邮究竟要不要带把雨伞出
门,这一考虑又去掉了二十分钟。”
这里,并没有不尊重老年人的意思。作者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同样的事由不同的人办,情况会大不一样。一个人在几分钟可以办完的事,另一个人却要花费一整天。他的结论是:“工作量和做这份工作的人的多少,二者之间关系微小,甚至是毫无关系。”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机关和企事业管理机构里,也是司空见惯的。明明一个人能做的工作,非要放上几个、十几个人在那里磨,明明是一个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应当决定的事,非要多少人轮流划圈、表态,甚至因人设事,不断增加一些并不需要的单位和职务。结果,机构越来越臃肿,干部越来越多,而工作并没有做得更多更好。
人多,看起来是增加了力量,实际上不然。一个人可以做的工作分给几个人做,每个人肩上的压力减少了,相应地,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也就降低了,工作上往往会出现互相推诿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该办的事情倒没有人认真负责地办。人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这个真理。
人多了,上下左右的各种矛盾必然增多。正象帕金森那本书里描述的,人们“相互之间制造了许多矛盾”,因而“彼此之间制造了许多工作”。人们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去解决和处理这些本来可以避免的矛盾,这样,本来应该用到工作上去的力量,就会受到牵扯而大大抵消。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浮于事,在一些单位里,不少干部根本没有多少事情可做,每天上班,常常是泡一杯茶,看一会参考,聊一会天,划几个圈,有时候再开一个东拉西扯的会,讲几句不着边际的话,一天就算过去了。长此以往,很容易养成一种游游荡荡、懒懒散散、学习松懈、工作拖拉的作风。在这种环境里,即便是本来很有才能、很有事业心的同志,也会弄得意气消沉、萎靡不振,更谈不到什么培养青年、发现人才。如果这种作风蔓延开去,使我们的许多机关和干部,都陷于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的事业还有什么希望?!
人浮于事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人总是迷信“人多”,习惯于多少人上阵的作法,不讲求工作效率,不愿意建立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秩序,甚至对那种懒散、拖拉、不讲效率的落后现象还很欣赏,似乎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这样。这完全是对社会主义的歪曲和侮辱。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种充满创造精神的生气勃勃的事业。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是勤奋紧张,办事效率很高,富于进取精神,精通本职业务。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那种养上一帮人,整天无所事事,泡在一起混日子的状况,只能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阻碍甚至破坏。
赵紫阳同志在这次人大会议上宣布,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国务院决心采取果断措施,精简机构,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很低的状况。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策。造成目前这种状况,有它的历史条件和各种各样的原因。瞻望未来,现在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